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山顶洞人”奔小康——西藏札达县札布让村的甲子巨变

原标题:“山顶洞人”奔小康——西藏札达县札布让村的甲子巨变

新华社拉萨12月25日电题:“山顶洞人”奔小康——西藏札达县札布让村的甲子巨变

新华社记者罗博张京品晋美多吉

山上,漫漫黄土,一座城堡遗址赫然矗立,密密麻麻的洞窟镶嵌其中,那曾是世代农奴的居所。

山下,绿树环绕,一众独家小院掩映其间,这里是札布让村村民的新家。

山上山下两重天,正是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托林镇札布让村60年变化的鲜活见证。

昔日“洞穴人”住上“新民居”

2018年10月31日,达瓦次仁所在的札布让村村民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喜迁新居。当天,由河北省石家庄市对口援建的札布让边境小康村入住仪式上,达瓦次仁领到了新房钥匙,住上了二层小院。

每年边民补贴4200元,林业补贴1060元,草场补贴5000元,高龄老人补贴5800元……惠民政策让76岁的达瓦次仁不再为吃穿发愁。“这些在旧西藏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候我们在洞里生活,是身份低下的农奴。”达瓦次仁感慨万千。

踏着黄土,爬上古格遗址,记者在密密麻麻的洞窟中找到了达瓦次仁曾经的家——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黑压压的洞窟。

“最多时我们家8口人住在这里。”达瓦次仁指着洞窟说,“就这么个洞,产权也不属于我们,而属于农奴主。”

达瓦次仁在兄弟姐妹6人中排行老大。在他的记忆里,小时候经常光着脚跑到集镇去要饭。

“我们给农奴主种地,粮食分为好中差三类,最差的给农奴吃。我的三弟就是小时候饿死的。”达瓦次仁说,农奴地位卑微,如果直视头人,就可能被挖掉双眼。

1959年,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在西藏大地上轰轰烈烈开展,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札布让村的农奴们也告别了被农奴主鞭打剥削的凄惨生活。

1960年初,达瓦次仁家分到田地和牲畜,政府宣布窑洞归自家所有,全家人跑到自家的新田地里欢歌跳舞。那个激动时刻的画面至今在达瓦次仁脑海里不时浮现。

20世纪70年代,在党和政府组织下,札布让村村民陆续搬出洞窟,到山下的新房居住,彻底告别了“山顶洞人”的生活。

古老遗址变身“金山银山”

王宫、寺庙、碉楼、佛塔、洞窟组成的巨大城堡遗址,依山叠建,蔚为壮观。昔日农奴居住的洞窟,作为遗址的一部分,向海内外游客讲述着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的古格王朝。1961年,古格王朝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蚀雨侵带走了城堡昔日辉煌,除了残存的几间宫殿,大都成了断壁残垣。但神秘的古格文化吸引着无数的文化研究者和旅游爱好者前来。昔日“山顶洞人”们纷纷开起了家庭旅馆。

金珠德吉就是靠古老遗址走上致富之路的先行者。

藏式小院干净整洁,各种小花争奇斗艳,柜子上摆放着她和海内外游客的合影。“我家有36个床位,每个床位每天80元。”金珠德吉说。现在到札达的游客很多,今年她靠家庭旅馆收入超过6万元。

藏语中“金珠”的意思是“解放”。金珠德吉说,她出生的札达县萨让乡,一个山高谷深的偏远地方,直到1970年才解放。当年出生的她就被家人起名为“金珠”。

她说:“以前村民就住在古格遗址的洞窟里,不通水不通电,日子过得相当苦。现在党的政策好,政府帮助我们发展旅游,日子越过越好。”

现在,札布让村38户家庭中有32户开了家庭旅馆,拥有床位近700张。2018年札布让村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多万元。

沧桑的城堡已成为札布让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千年历史”绘写“旅游文章”

古格王朝是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活跃在西藏西部的王朝,创造了灿烂的古格文明。数不胜数的壁画既是古老文明的印迹,也是这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瑰宝。国家先后三次对古格王朝遗址实施修缮保护工程,最大的一次于2011年启动,2014年结束,总投资5744万元。

据札达县旅游文化局局长罗丹介绍,札达县近年来大力实施“旅游兴县、开放富民”的发展战略。在援藏干部的指导下,当地编排了古格文化历史情景剧《梦回古格》。

巧借千年古格历史,大做文化旅游文章,札布让村村民在小康大道上越走越远。

34岁的次仁旺堆去年放弃工地上开货车的工作,承包了札布让绿色天时宾馆,每年向村集体缴纳租金12万元,租期5年。

“刚开始家里人都不同意,怕我赔钱。”次仁旺堆说,他看准札达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决定揽下这个项目,去年半年就净赚7万多元。

今年,古格王朝遗址景区推出观光马车服务,聘请5名当地群众担任车把式,他们旅游旺季人均能增收1万多元。

札达县委书记马庆林说:“古格的洞窟从过去的农奴居所变成今天的致富宝藏,以事实说明民主改革为西藏走向繁荣进步提供了保障。”

相关阅读:
德宏:运用“蹲点式”谈心谈话监督 对政治生态“全面体检” 省公安厅|“山东禁毒宣传进高速”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