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点亮脱贫致富路
合理布局科技扶贫示范村、帮助群众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进村下田开展技术培训……科技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支撑,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奠定坚实基础。2019年以来,由市科工信局联合市扶贫办、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坚持创新驱动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人才为支撑,强化政策、资金、项目“三位一体”,加快推进科技扶贫示范村(户)创建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推动我市科技扶贫全面落实,用科技点亮脱贫致富路。
□本报记者龙易强
合理布局示范村,发展特色产业
“秀英区东山镇城西村总人口2020人,贫困户33户166人。一直以来,基础设施薄弱、地理位置偏僻以及无产业带动发展,是导致该村贫困人口不能脱贫的主要原因。”日前,秀英区科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该村的种植养殖大户通过实用技术扩大了规模,增加了经济效益。“要想富,靠科技”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
针对城西村的实际情况,市科工信局专门制定工作措施,形成了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科技引领、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重点从技术帮扶、产业支撑、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科技普及等方面对城西村进行帮扶,将其打造成海口4个科技扶贫示范村之一。
目前,秀英区东山镇城西村拥有2个示范基地,3个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产业有鱼、鸭、鸡、兰花等,其中鱼塘26亩、鸭3400只、鸡6000多只、兰花基地面积140亩,兰花产量80万株/亩。
除了秀英区东山镇城西村外,为合理布局科技扶贫示范村点,市科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和市扶贫办专门成立工作组进行摸底调研,将龙华区新坡镇仁里村、美兰区大致坡镇金堆村、琼山区云龙镇云岭村3个村作为科技扶贫示范村,通过梳理示范点优势或特色产业,在关键技术攻关、新品种引进、新技术集成示范、成熟技术推广等方面确立支撑方式。工作组还在示范村调研的基础上,深入25户示范户的家中,实地了解掌握示范户产业情况及技术需求。
对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海口市在4个科技扶贫示范村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征求村民意愿,共建立了4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各类科技扶贫项目;大力支持与贫困村建立利益联接机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通过项目带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扶贫帮扶能力。
科技特派员下田,技术送到农户手
11月初,云龙镇云岭村的白萝卜面临着大面积的病害情况。眼看农户辛苦种植的成果毁于一旦,市科工信局立即组织在云岭村委会开展“2019年海口市科技扶贫示范村(户)实用技术”培训班,给大家解决了燃眉之急。
当天的培训,市科工信局邀请了从事《热带作物栽培》《果蔬花卉栽培》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20多年的高级讲师黄业松,围绕白萝卜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控等内容开展实地教学培训,有效解决了云岭村白萝卜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知识不全、技能缺失的问题,真正做到把技术带到田间地头,送到农户手中。
截至目前,市科工信局围绕各个科技扶贫示范村的特色产业,共组织12场示范村实用新技术培训和对25户示范户的新技能培训,总培训人数498人次。培训开展过程中,各示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场参加培训共计189人次,占总培训人次的38%;示范户的培训采用集中讲授、讨论交流、实地教学、入户培训等模式开展培训,专家入户培训率达到76%。培训围绕示范户的现有产业展开,引导示范户运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拓宽生产思路,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考核通过的农户还可获得由市科工信局颁发的实用技术培训证书。如今,全市共有226名农户获证。
“以前农民种植养殖是靠天吃饭,病虫害以及恶劣天气经常会让他们损失惨重。“市科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掌握技术,农户致富才能真正有保障。2019年,市科工信局依托高校院所和海口110服务站的人才智力优势,对贫困地区的群众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实用技能培训,大大加深了农户对农技理论知识的了解。目前,全市第一批4个科技扶贫示范村及示范户均有科技特派员提供技术支撑,让农户的脱贫致富路无后顾之忧。下一步,市科工信局将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的带动作用,推动我市科技扶贫的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