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今年冬至新年俗传递了哪些信息?

原标题:今年冬至新年俗传递了哪些信息?

新华社北京12月22日电题:今年冬至新年俗传递了哪些信息?

新华社记者许舜达、马晓成、姚子云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就对冬至非常重视,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近日,记者在各地采访了解到,随着社会发展,各地过冬至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也更加深入。

“村晚”推动邻里融合

舞蹈“夜上海”、小提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国”、黄梅戏“天仙配”……冬至前夕,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运河街道螺蛳桥村的文化礼堂,举办了一场别具特色的“村晚”,从演员到主持人,全部由村民担当。舞台上,螺蛳桥村的各方好手尽显才艺,台下观众笑逐颜开,整个文化礼堂沉浸在热闹祥和的氛围中。

螺蛳桥村负责人任金海告诉记者,村里的文化礼堂今年9月份刚落成。这是村里第一次由本村村民举办“村晚”,为的是让村民们感受到热闹的“年味”。

任金海回忆说,过去冬至这天,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用萝卜丝、炒米粉等来包冬至“圆子”,招待亲朋好友。“现在过节的形式更加丰富了,但过节的习俗没有被遗忘,村民很看重这种集体活动,主动参与的村民越来越多。”

当晚,现场有不少村民把拍摄的照片和视频,通过微信和朋友圈发送给远方的亲友,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团聚的温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晓峰告诉记者,冬至与春节一样,是团圆的节日。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让“天涯若比邻”成为可能,也更有利于亲情的表达与传递。

民俗“吹暖”旅游经济

现代科技让传统节庆活动实现了跨地域的分享,也让更多的人通过民俗旅游了解、分享多样的生活方式和不同地域的冬至习俗。

“过去,到了冬至前后,大家都‘猫’了起来,最多也就是吃饺子,喝喝酒。现在冬至意味着一年旅游季节的开启。”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北极村经营家庭旅馆的马国权说。

冬至正值我国最北省份黑龙江省一年最冷的时节。冬至这几天,日出时间晚、日落时间早,在黑龙江省许多地方,下午3点多,天就已经黑下来了。近年来,随着冰雪旅游的开展,东北群众一改“猫冬”习惯,让最冷时节变成一年最“热”时节。

利用“冷优势”,提前谋划冬季旅游项目,成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停伐后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这次来北极村过冬至,体验了不同的新习俗:堆雪人、吹冰泡泡。在这么冷的天气里,能听到水泼出去结冰的声音,真是太神奇了。”北京游客韩璐璐说。

一年之末,物尽藏,农事休。在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当地村民在冬至到来之际,隆重举办起各种“好事”。随着一场民俗戏上演,小小村子,游人如织。

村里广场上,6个石臼一字排开,热气腾腾的糯米倒入其中。游客和村民撸起袖子,一起拿着木杵,有节奏地打麻糍。“打麻糍是本地传统习俗,现在游客也加入进来,体验传统农耕习俗之乐。”68岁的当地村民曹爱兰说,不少外地游客还会把自己做的麻糍,打包带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品尝。

刘晓峰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依托冬至等传统节气,开发出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要让传统节日富有生命力,就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挖掘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明祭祀赋予孝亲文化新内涵

自古以来,全国各地就有在冬至祭祀祖先的传统。因各地礼俗不同,祭祖形式也有差异。在我国南方,冬至和清明一样重要,也是悼念已逝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今年冬至,一些地方推出文明祭祀举措,赋予孝亲文化文明的新内涵。

一篓纸钱,两杯米酒,外加一响鞭炮。在江西省樟树市中洲乡,村民们以往都是以这样的方式“挂冬祭祖”。

与往年相比,中洲乡来陂村村民徐海平今年有所不同。冬至将近,他没有去集市上购买纸钱、米酒、鞭炮“老三样”,而是买了几株黄菊花。“现在文明祭祀成为新潮,今年咱也时尚一回。冬至就拔拔草、填填土,为先人献上几束鲜花,不再放鞭炮打扰他们了。”徐海平说。

临近冬至的这些天里,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叶溪村村支书汪理成在村里忙着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倡导鲜花祭祀。今年华埠镇准备好了1.5万支鲜花,发放给各村村民,引导他们用更加环保安全的方式祭奠亲人。

南昌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戴庆锋告诉记者,冬至最早是一种祭祀活动,然后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如今冬至的内涵不断延伸,加入了不少现代元素,而燃放烟花爆竹、点香焚纸等传统的祭祀方式,也在被更文明的祭祀方式所替代。

“与传统的祭祀方式相比,现在人们通过献鲜花等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追思,更加理性和文明。”戴庆锋说。

浙江永康:知识产权可质押贷款 长沙试点统一交通事故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