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城市文明建设和跨境电商发展保驾护航
杭州,为何能连续13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为何能开创多个“全国第一”,引领全国跨境电商的创新发展?这背后,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为此,12月16日,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了《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和《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
文明风尚成为杭城靓丽风景线
在杭州,人人自觉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最美现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红马甲志愿者、“礼让斑马线”和“爱心驿站”随处可见,向美向善的正能量汇聚成爱的暖流,推动“最美现象”由盆景变为风景,从风景成为风尚。
《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作为浙江首部规范文明行为的地方性法规,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对文明行为予以鼓励,也保护了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利与权益。条例施行以来,市本级共表彰奖励见义勇为行为80起,见义勇为人员177人,推出各类慈善项目58个,20218条次红名单信息列入信用信息平台,杭州市民公共文明综合指数也从2016年的84.63上升为2018年的84.67,条例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倡导文明行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方面较好地发挥了引领、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志愿者星级认定、优惠回馈制度,道德模范关心关爱制度,鼓励无偿献血和器官捐献等制度的出台实施,也全方位推动了条例的贯彻执行,让文明成为一种风尚。今年3月,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中的28个省会(首府)、副省级城市2018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杭州位居全国第二,获得通报表扬。
当前,我市正处于“后峰会、亚运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与之匹配的城市文明水平更不可或缺。在充分肯定条例实施情况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建议要深入企业、学校、农村、社区、家庭,有重点地开展精准宣传,提高条例的知晓度,营造浓厚社会氛围;紧盯突出问题,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不文明行为监督惩处长效机制,持续推动条例的贯彻落实。
跨境电商领域开创多个“全国第一”
凭着多年来的努力,我市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已从2016年的538.8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52.2亿元,年均增长达18.2%,跨境电商也已经成为杭州外贸发展的新动能、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土、服务“一带一路”的新途径。
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跨境电商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法律层面对杭州综试区的管理体制、发展规划、平台服务和体系建设、促进措施、环境营造和制度支持等作出详细规定,并在发挥跨境电商行业自治组织作用、建立跨境电商产品售后服务和维权体系、建立跨境电子商务纠纷专业仲裁机构等方面作出前瞻性部署,为杭州打造跨境电商“全国第一城、全球第一流”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条例的指引和支撑下,我市跨境电商领域放管服改革开创了多个“全国第一”:“六体系两平台”等经验向全国其他34个综试区所在城市复制推广;“无票免税”政策通过杭州试点向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落地1210保税出口、跨境进口保税退货等新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启动了全球首个eWTP试点,探索eWTP示范区建设。
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实施条例,做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市人大常委会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制定促进跨境电商建设发展的配套制度,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加速转型升级,为杭州跨境电商营造更为优越的发展环境。(本站编辑祝婷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