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何当代父母面对孩子需要更多“不管教的勇气”?
岸见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气》中,针对当下父母普遍对孩子管教过多的情况,提出家长需要更多“不管教的勇气”,劝导家长们收回过度干预的双手,放开孩子,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相信他们有自我生长和自我抉择的能力,这样孩子们才能自立。
岸见一郎是日本的一位阿德勒心理学研究者,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曾写出过百万级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在这部姊妹篇《不管教的勇气》中,他针对当下父母普遍对孩子管教过多的情况,提出家长需要更多“不管教的勇气”,劝导家长们收回过度干预的双手,放开孩子,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相信他们有自我生长和自我抉择的能力。
只在孩子主动求助的时候,才适当地提供帮助,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自立”。
撰文|徐伟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生育的意愿前所未有的低迷。与生育率下降相伴随的,是教育的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从来没有哪一代父母像今天这样重视教育问题,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学区房和培训班而心力交瘁。重视教育,固然是一件对孩子和社会都有利的好事,但许多父母在教育问题上往往不得法,付出的心血与他们所期望的结果大相径庭。过多的管教,不但未能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甚至让孩子形成骄纵、自卑、软弱、逆反和不负责任的性格。
今天要为大家推荐的《不管教的勇气》,正是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岸见一郎劝家长们收回过度干预的双手,放开孩子,信任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独立空间,相信他们有自我生长和自我抉择的能力。岸见一郎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而这本书的副标题便是“跟阿德勒学育儿”。众所周知,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曾在维也纳教育学院成立儿童指导中心,而本书的许多观点便是建立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研究基础之上。
《不管教的勇气》,[日]岸见一郎,渠海霞译,云南出版集团|晨光出版社,2018年11月
作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让孩子“自立”。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离开父母的帮助根本无法生存,但是这种状态不会一直持续,很多情况下,孩子的独立期要比父母想象的来得更早。“如果父母注意不到这一点,总是认为孩子还太小的话,孩子就会装作无法自立。父母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的自立是怎么回事,那就很可能会妨碍孩子自立。”
作者提出“自立”有三个标准,即能够独立做出选择,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以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其首要条件,就是能够对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和必须要由自己来决定的事情独立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其次,是能独立确定自己言行的正确性,不会轻易因别人的赞美或批评而影响自己的判断;最后,是不把自己当作家庭的中心,一遇到麻烦,就向周围大人寻求帮助。
关于育儿,我们经常能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主张以表扬为主的“鼓励教育”、“正面管教”,认为多表扬才能为孩子树立信心;另一种是“虎妈”、“狼爸”式的严格管教,认为严厉的批评和适当的体罚都是必要的,两种教育观都不乏支持者和实践者,而本书作者则提出了一种颇具颠覆性的观念,一种“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
之所以不主张批评,是因为他认为孩子即使被批评,也丝毫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结果父母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批评孩子。实际上,被批评的孩子都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批评,但他们还是会做一些挨批评的事情,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被批评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并不是明明被批评还不停止问题行为,而是正因为被批评才不停止问题行为。”即使有的孩子因为害怕父母批评而按父母的话去做,“这样的孩子,最终也会变成为了逃避父母的批评而不去积极做事的懦弱消极的孩子”。而且,习惯批评的父母很难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这就会导致更为严重的问题。
而之所以不主张过多表扬,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表扬意味着一种权势的不对等,因为表扬总是地位更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的认可,而孩子的自立需要建立在与父母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其次,过度表扬很可能导致孩子的骄纵,本来理所应当的事情,比如认真学习、做好家务,也需要表扬才能去做或者做好,一旦得不到表扬就不好好做,那么表扬则成为一种错误的引导。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社会,很容易碰壁和灰心,因为并非所有人都会对他好言相向。
因而,父母或许需要更多“不管教的勇气”,不管教不意味着不关心,不意味着放任,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在孩子真正需要帮助、并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再给予有效的指导。在没有收到孩子的求助之前,不要对孩子的事情指手画脚,这样一旦发生问题,孩子往往会把责任推卸给父母,而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也是父母过度干预和管教的结果。父母需要教给孩子的是如何用语言来表达诉求,并在成长中获得价值感,其他的就交给时间。“终有一天,父母会感觉在自己眼里还很小的孩子突然长大了。”
作者:徐伟
编辑:徐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