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绘就格仲草原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脱贫攻坚的杂多探索

原标题:绘就格仲草原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脱贫攻坚的杂多探索

“澜沧江源第一县、长江南源第一县、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中国雪豹之乡、格萨尔说唱艺术之乡、雪域山歌之乡、雪域牦牛文化发祥地”,这是拥有诸多美誉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而众多美誉背后也有残酷的现实——2015年底,杂多县精准识别贫困人口5137户15206人,贫困发生率为22.06%。

杂多是典型的国定贫困县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因自然条件严酷造成的贫困、生态环境制约导致的贫困、因灾因病形成的贫困、内生动力不足产生的“多维贫困”,导致产业发展难、设施配套难、均衡发展难,是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脱贫攻坚战役全面打响之后,杂多县对照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扶贫工作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志”与扶“智”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杂多特色的精准脱贫之路。条条政策,让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举措,让贫困村实现蝶变;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一张张贫困户的笑脸……穿过广袤的格仲草原,波澜起伏的澜沧江汹涌奔腾,浩浩荡荡。杂多县一手牵着“生态环保”,一手挽着“脱贫攻坚”,绘就了一幅格仲草原上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

高站位,描绘“大扶贫”蓝图

从“放羊娃”到“生态管护员”,说起身份上这种巨大的转变,杂多县牧人希望家园群尕感慨道:“是搬迁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以前我们住在查旦乡达谷村,那时候我们以放牧为生,家里五口人从没走出过大山,家庭困难无力建房。搬迁到县城后,我加入了生态管护员的队伍,孩子也到县城上学了,生活美滋滋的。”说话间,群尕脸上铺满了笑容。

在杂多县,像群尕一样沐浴着党的各项脱贫政策,过上好日子的牧民群众越来越多,他们从未像现在一样离幸福生活如此之近。

“人往基层跑,事往基层办,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挂帅,统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上率下,高位推进,誓要在偏远高寒的杂多县,履行党交给的责任和使命,实现老百姓的期盼与梦想。杂多县深化认识,集聚共识形成“大扶贫”意识,描绘“大扶贫”蓝图,坚决要摘掉贫困“帽子”。

脱贫攻坚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吹响,杂多县面对“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现实,按照坚定走“党建引领、政策保障、基础先行、产业支撑”的精准脱贫攻坚路子,探索确立“三大片区,八大网格,31个中网格,110个小网格”的网格化攻坚模式,在“精准滴灌”中,从实际出发,找到脱贫致富的“金点子”。

杂多县开展了以“牧民讲习所”“杂多大讲堂”等各类学习宣讲活动,营造出社会贯通、全民参与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同时,推行主要领导包片区,常委包乡、县级领导和乡镇领导包村,县直部门科级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干部包组的扶贫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扶贫资金,补齐农牧区水利、电力、交通、住房、通信、医疗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等基础设施短板。

压力,动力,执行力。杂多县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三年下来,坚持“两不愁、三保障”,强化问题导向,建立健全机制,紧盯脱贫目标,绘制路线图,瞄准曝光点,打好组合拳,完成了9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从2015年的15206人下降到3045人、贫困发生率从22.06%下降到4.41%。

谋福祉,聚力打造“民生墙”

探寻杂多县脱贫攻坚之路上的足迹,不难发现,只要有贫困群众的地方就有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身影;只要有困难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员干部结亲帮扶的生动故事;只要有困难群众的地方,就有党和政府的倾力帮扶、倾情相助。在杂多县党委、政府眼里,让贫困群众“少支出”,降低生活成本也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杂多县不遗余力,推动民生“大步走”。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什么?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杂多县在问答之间,自上而下凝聚了“惠民生”的共识,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后,聚力打造了一面“民生墙”,从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打出“政策兜底、住房保障、医疗救助、教育保障、资金保障”民生组合拳,为贫困户脱贫送上“民生大餐”。

“政策兜底”把脱贫推上新高度。杂多县统筹社会保障,做好政策兜底,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覆盖,社会保障体制持续完善,群众兜底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累计兑现城乡低保金等各类社会救助资金2.8亿元。

“住房保障”,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杂多县投资1.422亿元实施易地搬迁,锁定的711户313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8年11月全部实现入住;投资2.65亿元实施的危房改造涉及项目户8911户;投资3.36亿元的灾后恢复建设项目涉及5个乡镇和县城9个社区3712户。各类住房项目的有力有序实施,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住房安全保障问题,更为贫困户解决了“燃眉之急”。

“医疗救助”为贫困户撑起医疗“保护伞”。把低保、特困人员等贫困人员全部纳入到医疗救助重点范围,实行贫困户“双签约”服务机制,对建档立卡大病、慢性病患者进行救助,重点救助对象在定点医院住院发生的费用,实行政策减免、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报销。切实解决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

“教育保障”切实帮助困难群众子女。杂多县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填平补齐和控辍保学工作为契机,新建了16所幼儿园,为学前教育奠定基础;筹资100万元建立了高中及大学阶段贫困学生基金,强化保学能力,有力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百分之百的入学率。

“资金保障”激发贫困户创业热情。杂多县放宽信贷条件,盘活资金效能,注入1000万元风险防控抵押金,累计撬动小额信贷7007.49万元,并落实12个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1200万元,累计放款1704万元,放款率142%,实现了互助资金滚动发展。

兴产业,“五大产业”汇聚党心民意

大专毕业的卓玛已经在杂多县“扶贫大酒店”餐饮部工作半年有余,在她的心里总记着一句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现在卓玛来说,这个“扶贫大酒店”不就是“黄金屋”嘛。

这个“黄金屋”与县城“虫草广场”一条马路之隔,是集餐饮、招商服务、住宿等为一体的综合酒店,共帮扶着杂多县4乡9村2000户牧民家庭。杂多县扶贫局局长才仁东周说:“面对既要保护脆弱生态又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考题’,本着一切让利于民的原则,县委县政府多方调研寻求‘答案’,最终决定依托虫草交易市场优势发展酒店,贫困户筹资入股,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改制等方式稳定收益,推动精准扶贫从‘输血’走向‘造血’。”

虽然卓玛是贫困户家的孩子,但她正在用自己的所学,努力改变家庭的处境。我们常说:创造美好生活归根结底要靠不懈奋斗。但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就要有勇有谋,既要有志气,也要讲智慧,既要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也要有因地制宜、施之长远的方法。杂多县汇聚党心民意,集聚智慧亮出了“五大产业”——物流中心项目,冬虫夏草扶贫产业商业综合体市场项目,生态畜牧业产业园项目,澜沧江源生态园、扶贫宾馆项目,农贸市场及扶贫加油站项目。

杂多县五大产业所有项目总投资为11446.87万元。这个产业发展“孵化基地”是典型的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园区经济体系群,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增收”的运作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为贫困户服务,充分发挥企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形成“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发展链条,一方面为杂多县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形成了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良好局面。

杂多县委副书记、县长索河说:“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产业兴旺才是硬道理,杂多县上下持续发力,多管齐下破解脱贫‘密码’,推动实施五大特色产业扶贫,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民,实现对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产业扶贫的全覆盖,全力改善贫困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兴旺脱贫有路。产业脱贫,精准选择产业是关键。杂多县紧紧围绕自身优势,寻找绿水青山的“变金术”,在提质增效原有的畜牧产业同时,精准定位施策,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绘好产业蓝图,让扶贫产业真正接上了“地气”,同时也把贫困群众带上了富民的“顺风车”。(张浩洪玉杰)

用干部“脱皮”换群众“脱贫”

集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困难与特点的杂多,“多维贫困”导致产业发展难、设施配套难、均衡发展难,扶贫攻坚正处于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如果按部就班地干,难以完成任务。

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搞好“一对一”的结对帮扶。杂多县推行“主要领导包片区、常委包乡、县级领导和乡镇领导包村、县直部门科级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乡镇干部及临聘人员包组”的扶贫工作机制,党员干部坚持在脱贫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定937名干部与152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双帮关系;组建31个驻村工作站,配齐配强公安、医疗、环卫等方面人员,确保10项重大工程牵引发力,10个专项扶贫行动方案落地见效。

用干部“脱皮”来换取群众“脱贫”。脱贫攻坚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拼的是恒心、拼的是韧劲、拼的是毅力。党员干部要在脱贫攻坚中磨砺不畏其难、不厌其烦的顽强毅力,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用“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建立健全扶贫脱贫长效机制,确保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逐步能致富,在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洪玉杰张浩)

相关阅读:
“青海政务督查”微信公众号上400余条群众反映问题得以落实 驻省国资委纪检监察组通报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