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累计发放补偿金135亿元!你我都因此受益!
五年绿化平原水乡
十年建成森林浙江
公益林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森林防护、森林游憩、积累营养物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早在1996年,浙江就率先在全国实施森林分类经营试点,将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2001年全面启动公益林建设。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和省林业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浙江省公益林建设与效益等相关情况。
摄影:柯宗
据介绍,到2018年,全省省级以上公益林建设规模达4535.68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9.01%、林地面积的45.03%,累计发放补偿资金135亿元。
浙江公益林建设主要成效
与2004年相比,全省公益林面积净增1611.35万亩,增幅达到55.10%,构建了以钱塘江等八大水系源头及其两侧的树状分布为主体,以铁路、公路和沿海岸线等周围带状分布为骨架,以大中型水库、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块状分布为基础的森林生态保护屏障。
通过彩色森林建设、珍贵树种发展、大径材培育等多种措施,树种组成更为丰富,林分结构得到优化,森林景观大为改观。全省依托公益林建立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地300余处,面积2000余万亩。
2018年,全省森林休闲养生产业产值达到2084亿元,占全省林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已经成为浙江省林业第一大产业,排名全国首位。
通过招聘管护人员和带动森林旅游、农家乐、林下经济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人口31.35万人,万亩公益林平均增加就业人数69人。
2018年,公益林户均增加收入1854.63元,人均497.37元,公益林重点县户均增加收入2310.92元,人均633.27元,全省公益林补偿资金惠及林农330万户1300余万人。
公益林补偿资金还充实了村集体经济,2018年就有6.77亿元直接补偿到1.66万个村集体,有力促进了农村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医疗、养老等公益事业的发展。
同时,通过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浙江探索出公益林资源变资本的实现模式,有效破解了林农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难题。目前,全省累计发放额已超过5亿元,重点林区县已实现全覆盖。
浙江公益林建设的主要做法
为弥补因公益林封育限制采伐给林农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2004年,浙江全面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15年来先后10次提高补偿标准,最低补偿标准从最初的每亩8元提高到目前的每亩31元,源头县和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每亩40元,惠及林农330万户1300余万人。
同时,为加强补偿资金监管,实施了公益林“阳光工程”,创建补偿资金“一卡式”发放制度,确保资金发放公开透明。
研建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手段做到“人、权、地、钱”一致。同时,划分1.07万个管护责任区,建立1458支各类森林消防队伍,配备护林人员2.6万人、消防队员4.5万人,并依托护林员野外巡查考勤系统提高监管管护成效。建立公益林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设立监控探头2800余个,提高林业灾害防范能力。
此外,还及时开展公益林区划完善工作,科学区划界定,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先后制定出台《浙江省公益林管理办法》《浙江省公益林和森林公园条例》等政府规章,实行依法管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