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研究表明膳食模式有问题
摘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谷物、食用油和酒精饮品消费量较多、动物性食品和水果消费量较少的膳食模式,更易导致超重肥胖问题,应减少谷物类食品消费量,增加肉类、乳制品、水产品、水果等高质量食品的消费量。
12月10日,中国健康城市建设高层论坛暨健康城市蓝皮书《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和《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北京市成年居民的平均体重指数、超重率、肥胖率均超过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样本省份的均值,是12个样本省份的“亚军”,通过合理膳食推动北京全民健康迫在眉睫。报告建议,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强化营养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以及相应的营养干预,是抑制超重肥胖蔓延的主要措施。
国际上通常以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和腰围判别成人是否处于超重或肥胖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成人体重指数值等于或大于25定义为超重,等于或大于30定义为肥胖。由于体质差异,中国的肥胖诊断标准不同。2011年《中国成人肥胖症防治专家共识》制定的判断标准为:体重指数值小于18.5为体重过轻,体重指数值为18.5—23.9为体重正常,体重指数值大于等于24为超重,等于或大于28则为肥胖。腰围是反映脂肪分布的重要指标,内脏脂肪堆积于腹部的情况称为中心性肥胖,脂肪分布于臀部及大腿部位的情况称为周围性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健康危害更大。对于中国成年居民来说,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5厘米,即可视为中心性肥胖。脂肪的分布状况也可以腰臀比值(腰围/臀围)来衡量,男性的腰臀比大于0.95,女性大于0.85可被诊断为中心性肥胖。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北京市成年居民的平均体重指数值为24.769,超过了超重的低限;腰臀比均值为0.884,超过了女性中心性肥胖的低限。北京市居民处于正常体重的比例在样本省份中最低,只有42.4%。北京市成年男性超重和肥胖比例都高于女性,分别高7.1和1.6个百分点。但在肥胖人群中,男性中心性肥胖率远低于女性,即虽然男性超重肥胖率更高,但其肥胖对身体的危害性相对较低。体重指数显示不存在肥胖问题的女性,仍有较大一部分人面临腰臀比值过高的中心性肥胖问题。另外,北京市低收入成年居民的肥胖率和中心肥胖率最为突出,低收入居民是最易受到超重肥胖问题困扰的群体。
调查研究结果还显示,谷物、食用油和酒精饮品消费量较多、动物性食品和水果消费量较少的膳食模式,更易导致超重肥胖问题;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体力活动强度偏高、膳食知识认知水平较低的低收入群体,选择不均衡膳食模式的概率更高,其超重肥胖的概率也更大。
报告指出,人体的超重和肥胖,归根结底是能量摄入量与消耗量不均衡的反映,能量摄入量变化受饮食行为及膳食结构的直接影响。国内外大量数据和研究结果表明,成人超重肥胖更多来源于与饮食行为及膳食结构关联的过多能量摄入量而非与生活和工作方式关联的过少能量消耗量。为此,报告提出抑制超重及肥胖蔓延的三条建议: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是影响居民饮食方式、提高居民营养均衡水平的最重要手段。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会减少谷物类食品消费量,增加肉类、乳制品、水产品、水果等高质量食品的消费量,改善营养结构,降低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第二,强化营养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形成健康的饮食模式和饮食习惯。对于大多数已解决温饱问题的城乡居民来说,健康的饮食方式和文化有助于改善营养均衡状况、促进身心健康,从根本上消除营养失衡带来的肥胖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及膳食营养知识宣传,增强其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自觉性。
第三,对重点人群进行不同类型的营养干预。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老年人的超重率为41.6%、肥胖率为13.9%。肥胖是老年人多种慢性病患病率增高的一个显著危险因素,应着重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健康需求的食品,重点控制加工食品的油、盐含量,并开发营养强化食品。对老年人进行营养监测和膳食指导。改善农民工的饮食条件,加强对外出就餐居民和新型城镇化地区的饮食指导,提倡文明生活和合理饮食,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降低营养相关疾病发生率。
据介绍,报告使用的调查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该调查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卡罗来纳州人口中心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之间合作进行的项目。调查涉及辽宁、黑龙江、江苏等9个省份和北京、上海、重庆3个直辖市,使用的北京成年居民样本为1079个。
栏目主编:樊江洪文字编辑:樊江洪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