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习新语]国强未必称霸!习近平这样说的底气何来?
[学习小组按]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通过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条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国家和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中国要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国强未必称霸。
——习近平
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见了出席“2019从都国际论坛”外方嘉宾。
在讲话中,习近平对当今世界形势作出了判断:当前全球治理面临着复杂形势,国际秩序处在关键十字路口,实质是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之间何去何从的问题。
其中,关于中国人民会作出怎样的选择,习近平强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没有扩张侵略的基因,秉持的是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理念,不赞同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思维。
那么,中国的“一方水土”和“自己的实践”是什么样的?习近平曾多次阐述,并每每从历史讲起。
一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个国家的走向可以从它的历史中找到规律和趋势。
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国虽大,好战必亡”等谚语流传至今。
2100多年前,张骞历经艰辛沿河西走廊西行,最终到达大宛、大月氏、大夏等地。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
600多年前,中国的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占领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留下的是同沿途人民友好交往和文明传播的佳话。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断实践,提出和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和奉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向世界作出了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庄严承诺。
很明显,中华民族一直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执着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而不是略地侵城的殖民主义。尤其是近代以来,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珍惜和平,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得出的必然结论。
二
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战争”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兵戎相见、战火连天已是少数,更多的是信息战、贸易战,国家间的竞争已经成为常态。但是这个形势的获得也经历了血与火的惨痛教训。
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
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
所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应该在竞争中共赢,而不应该再重蹈上世纪的惨剧,这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那么中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两个问题一直在国际社会上议论纷纷。在一些西方国家眼中,中国的崛起免不了“国强必霸”的道路,修昔底德陷阱是他们一直念念在兹的所谓“历史规律”。所以,他们经常把中国的崛起类比做上世纪德国、日本,言下之意是,中国是世界不稳定的因素。
毕竟,中国是一个拥有近十四亿人口的大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
但这些西方国家只是以西方文明体系中的历史经验来看待中国的崛起,却忽视了这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大国,它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理念和逻辑。它将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可能。
他们应该学会倾听中国的声音。
在各种国际场合,习近平都向世界反复强调,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人民勤劳、维护和平。只有那些习惯于威胁他人的人,才会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威胁。对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真诚愿望和实际行动,任何人都不应该误读,更不应该曲解。
的确,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不必推倒重来,也不需另起炉灶,而是应改革完善。各国应承担起各自的使命责任,开展建设性对话,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多边主义,为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发挥正能量。
中国将是重要的建设性力量,绝不是“伏地魔”。
三
中国也在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为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近些年,中国不仅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金砖国家密切对话等,而且将倡议一一付诸实践,力求推动国际政治文明走向未来。
只要抛开偏见,客观感受中国这些年的作为,就不难发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深刻判断中得出的战略抉择。我们想不出有任何理由不坚持这条被实践证明是走得通的道路。
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这是中国给世界的庄严承诺。
责任编辑: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