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药书记”帮村里找到产业还帮留守儿童“找”回父母
作为云南宣威本地人,邓冬都没见过像梨树坪村这么陡峭的山路,通过自学山药种植帮村民挣到了钱,还为村里建造了扶贫工厂让更多年轻父母返乡
新京报讯(记者杨亦静)云南曲靖宣威市双河乡有10个村,每个都是贫困村,而散落在山顶的梨树坪村最为贫困。没有像样的山路,没有像样的产业,这个深度贫困村仿佛被大自然遗落在了山上。2016年,曲靖供电局宣威分局的邓冬随单位来到梨树坪“挂包帮”,看到村里落后的条件和贫困的情况,他主动请缨成为第一书记。三年中,村里的电压问题解决了,邓冬带领乡亲们种植山药、中草药脱贫致富。关心留守儿童问题,带孩子们参加城里的拓展夏令营,在村里开办扶贫车间,邀请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回乡工作,相比产业帮扶,邓冬更在意人文关怀。
邓冬(右)在教村民种植山药。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进村中途下车步行
从云南曲靖宣威市出发,一路向东北行车,路越走越崎岖,到达双河乡后,还要走10来公里的盘山路才能到达位于山顶的梨树坪村。
“我是宣威本地人,之前从没来过双河乡,也没有见过这么陡峭的山路。”2016年,邓冬所在的曲靖供电局宣威分局在“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中负责帮扶梨树坪村,邓冬第一次随行前往梨树坪村,通往村里仅有一条蜿蜒的土路,需要驾驶越野车才能上山,山高路险让人感到害怕,因此第一次进村时,邓冬选择了在中途下车步行。
通往梨树坪村仅有一条陡峭的山路。视频截图
这个在大山上的深度贫困村由14个自然村组成,与贵州省威宁县龙场镇银沟村隔河相望,村子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分布散乱。陡峭的山势限制了农民的耕作,村民以种植玉米为主,用玉米喂养自家的猪。
到村里没多久,有乡亲向邓冬反映,有两个自然村电压低,煮不熟饭,烧不开水。本职工作有了发挥的地方,邓冬立刻向单位反映情况,供电局在当地兴建了两条电路,更换了变压器,村里的电路都变成了10千伏,这是邓冬为村里做的第一件实事。
自学种植技术种山药卖给沃尔玛
到梨树坪村一段时间后,邓冬琢磨起在村里发展产业。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在部队和供电局时,接触农业的机会很少,为了找到适合村里的产业,邓冬经常观看央视农业频道的《致富经》。
梨树坪村地处云贵交界处的大山上,气候比较特别,想选择一个适合的产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次,邓冬看到《致富经》介绍山药种植技术,这种既是蔬菜又是中药材的作物让他眼前一亮,节目里还介绍说山药易储存,这让他有了想试试的念头。“扶贫致富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发展产业,但是产业的风险很大。”电视上说得样样好,但当地没有种植过山药,邓冬心里也没谱。
邓冬在曲靖和昆明了解了山药的市场情况,发现山药的价格比较高,而且近几年价格浮动也不大,这种稳定的情况给了邓冬信心。秉承事必躬亲的态度,邓冬在网上通过看视频、看教程认真学习了山药种植技术。
2017年,邓冬在当地承包了一亩地,开始动手试种山药。通过摸索和学习,邓冬有了自己的一套有效的种植技术。
寒来暑往,邓冬亲手种植的山药成熟了。为了验证山药品质和拓展销售路径,邓冬联系到当地沃尔玛超市的采购人员,让对方到地里查看山药的品质。一开始,超市采购人员并不想去看邓冬的山药,因为以前没合作过,而且种植面积小,没有兴趣。邓冬一次次给店员打电话,终于打动了对方,虽然一亩地仅有1000多斤的产量,但沃尔玛还是与邓冬达成了合作,每亩地收入达到了几千元。
“毛头小子”行吗?
试种的成功让邓冬喜出望外,立马到村里动员大家和自己一起种植山药。“住惯的山坡不嫌陡”,大山之中的村民与外界联系少,思想守旧,邓冬的热情一开始没能打动村民。“我们种了几十年的苞米了,你一个毛头小伙子还指导我们种地?”虽然嘴上客客气气,但村民的内心里对这个30岁的“小书记”还是有质疑的,从没种植过山药,村里人对山药的收成和销路都有顾虑。
为了消除村民的疑虑,邓冬组织大家到宣威市里参观学习,还带着大家去昆明的农博会看山药的销售情况,并拍着胸脯保证说已经联系好销路,一定能卖得出去。看着别人种植的一根根山药卖出好价钱,村民终于同意种植了,第一批25户村民正式参与山药种植。
邓冬书记向大家传授山药种植技术。受访者供图
通过两年的努力,梨树坪村的山药收成不错,村民赚到了钱,亲切地称呼邓冬为“山药书记”。第一年,村里的山药是与超市合作出售的,今年,曲靖的一家健康产业公司特地联系到村里,梨树坪的山药销售升级为订单模式,该公司收走村里的山药后,加工成山药粉、山药脆片等产品。
目前,全村共有106户参与山药种植,包括不少贫困户,这些贫困户通过山药种植成功脱贫。同时,邓冬与昆明的药企联系,对方看中梨树坪土质好、环境好的自然环境,在村里相继开展丹参、牡丹、黄精、芍药等中药的种植,48户贫困户参与其中。通过山药和中草药种植,村民每年能拿到五六千元的收入。
村民种植中药。受访者供图
像城里孩子一样参加夏令营
关心过村里的产业发展,邓冬更关心村子的未来,而留守儿童正是村里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村里走访贫困户时,邓冬与一户人家中的两个留守儿童交流,但两个孩子对这个陌生人说的话毫无兴趣,一直盯着电视屏幕,不论问什么都不搭理。邓冬注意到,孩子们看的是夏令营活动的广告。“你们是不是也想参加这个夏令营?”邓冬的提问终于吸引到了孩子的注意,两个孩子缓缓点头,清澈的眼睛充满了向往。
“那种眼神我看着很受不了。”小时候,邓冬也是个留守儿童,和弟弟、奶奶生活在一起,作业没人教、心里话没人说,小邓冬心里很自卑,不愿和人交流。正因如此,邓冬看到村里的孩子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他希望能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邓冬联系到了距离村子80多公里的“军友之家”,凭借战友的情谊,为孩子们争取到了20多个夏令营的名额。这个夏令营以军事科技为主题,许多城里的孩子也会参加,邓冬希望让村里的孩子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孩子们参加夏令营。受访者供图
三年来,全乡共有100多个孩子参与了夏令营活动,其中大部分是梨树坪村的留守儿童,孩子们在拓展夏令营中认识了警犬,体验了攀岩、真人CS等项目,还动手做了很多科学实验。
扶贫车间根治留守儿童心病
孩子们在夏令营玩得开心,增长了知识,但回到家后,依然是留守儿童,短暂的快乐时光不能消除他们心里的孤单。
今年年初,邓冬和扶贫队员们一起在村里打造了一个扶贫工厂,打算在村里已有的第一产业基础上,再发展一些手工业。了解到村里留守孩子们的心理,邓冬决定想办法让更多孩子的父母返乡工作,彻底改变“留守”的情况。
为更多留守儿童父母提供岗位,就意味着要增加扶贫工厂的职位,联系更多企业,“这个工厂是个新型的东西,我们村里一缺技术,二缺资金,有一定的困难。”村党支部书记李荣江说,大家一开始心里没有底,觉得这个项目又困难又辛苦,但后来慢慢被邓冬的认真和执着感动了。
联系好了企业,下一个问题就是吸引留守儿童父母返乡。村里有个留守儿童名叫沈慧如,父母在昆明的洗衣厂工作,沈慧如最大的心愿就是父母回村工作,天天都陪在身边。
沈慧如的父母在外打工每月可以赚三四千元,回乡工作虽然很理想,但能否赚到钱是大家最担心的事情。为了让大家放心回家,邓冬到宣威市乘坐绿皮火车来到昆明,亲自登门拜访在昆明打工的乡亲们,当面给他们分析利弊,“我们和曲靖富源县还有湖北武汉的企业谈好了,他们给我们送材料,我们进行手工艺加工,之后送还给他们。”在邓冬的劝说下,有几个人表示愿意试试。
扶贫工厂开工培训。受访者供图
今年8月,扶贫工厂正式成立,本村的不少村民参与其中,还吸引了6户父母回乡,这其中就包括沈慧如的父母。“目前工厂的规模还不算太大,因为刚刚建起来3个多月,主要是进行串珠、钻石画、鞋垫、手链等产品的手工制作。”邓冬说,等过完年,还有人会回乡工作,村里面的日子越来越好。
每天关注留守儿童,却顾不上自己的孩子。自从去年成为第一书记后,邓冬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三个月前,妻子生孩子时,邓冬还在村里忙工作,“我赶到的时候已经生完了,孩子小不能到山里来,我只能抽时间回去看看他。”说起家庭,邓冬充满愧疚和遗憾,为村里孩子解决见不到父母的问题,自己的孩子却也见不到爸爸。
由于扶贫工作表现突出,邓冬被宣威市委任命为双河乡党委副书记(挂职),兼职梨树坪村的第一书记,职位多了,职责更大了,邓冬将山药种植推广到全乡,为乡里的留守儿童提供更多了解外面世界的机会。
驻村的时间还有一年,邓冬还有很多想法,“年底全乡都要脱贫出列”,他计划把扶贫工厂的项目推广到乡里,吸引更多父母回乡陪在孩子身边。如果能达成,邓冬也能更安心地回家陪伴自己的孩子。
新京报记者杨亦静
编辑张树婧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