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雪山脚下筑梦希望——脱贫攻坚的玛沁探索

原标题:雪山脚下筑梦希望——脱贫攻坚的玛沁探索

阳光下,阿尼玛卿雪山冰峰雄峙,巍峨磅礴。雪山脚下,玛沁县5.7万各族群众繁衍生息。

然而,平均海拔4100米,自然环境严酷,基础设施落后,玛沁县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被确定为深度贫困县。2016年,全县6乡2镇35个行政村,共核定出14个贫困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345户7615人,贫困发生率达23.65%。

玛沁县扶贫开发局局长蒋得元说:“从识别出的贫困户看,有因病、因残、因灾、因学致贫的,有缺劳动力、缺资金、缺技术、缺土地致贫的,也有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关键还是交通闭塞、观念落后、产业薄弱。”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雪山脚下筑梦希望。三年来,全县高位推动,压实责任,聚焦重点,多措并举,1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1983户6572人脱贫,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至3.19%。今年年底,将有3个贫困村退出,363户1055人脱贫,绝对贫困“清零”指日可待。

易地搬迁唱好重头戏

坐落于玛沁县大武镇的久美家园,是全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10月9日,记者走进小区,一栋栋色彩鲜亮的楼前花草金黄,一个足球场大小,有健身器械、有宣传走廊的广场坐落于小区中心。

每栋融入藏式建筑风格的楼房两侧,彩绘的党旗、天安门、花草等巨型宣传画,藏汉双语的“小康之家”“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千年游牧话沧桑,万代定居颂盛世”等宣传标语,醒目而提神。

“请大家到我家坐坐。”好客的闹日尖措邀请记者到他家后介绍说:“今年9月我搬进小区,家里现在3口人,女儿因残疾需要照顾,老伴还患有白内障。以前生活困难,政府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今年51岁的闹日尖措,以前住在雪山乡的草原深处,家里只有两间自己垒的土房,交通十分不便。回想以前的日子,他说:“有时候去亲戚家串个门,来回就得好几天。遇到下雨刮风,屋里一点也不保暖。一到下大雪,家里时常会缺吃少穿,无法出门购买。”

临近中午,阳光照进客厅,亮亮的暖暖的。“现在好啊,房子是两室两厅,老伴和女儿每年还发补贴,小区离镇卫生院和县医院不远,看病很方便。政府组织培训,我还学习了烹饪,一家人现在很满足,我是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

玛沁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多吉拉旦介绍,2017年7月开工建设的久美家园安置点,共建设主体5层楼房25栋、分为50至124平方米的5种户型。今年7月,7个乡镇21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16户2605人全部入住。

将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头戏,玛沁县累计投资2.69亿元(县级配套1189万元)集中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11个,建设住房1285套,惠及4348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54.8%。

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全县累计投资5016万元建设安置点配套设施,全县1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上卫生、文化、体育、教育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及给排水、道路硬化、供电、通信网络、环卫设施、亮化绿化等相关配套设施同步到位。

凝心聚力志在“清零”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玛沁县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坚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把最强的干部力量向脱贫攻坚一线集结,想尽一切办法,下足绣花功夫,攻难关、打硬仗。

第一时间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选派配齐101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精准制定“八个一批”脱贫计划和17个专项扶贫方案等一系列方案意见,打出“1+8+17”脱贫攻坚“组合拳”……

从制定《玛沁县脱贫攻坚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玛沁县扶贫工作督察督办工作办法》等各类制度措施,到先后召开常委会、常务会、动员会、专题会、推进会等各类会议100余次,领导小组会议29次,听取汇报、专题调研50余次,玛沁县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步伐坚实而有力。

全力解决“两不愁”,突出抓好教育、医疗救助、住房安全、安全饮水的“3+1”保障,强化资金、保险、精神的帮扶支撑,扎实推进“八个一批”重大工程,才有了今天全县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发展产业、资产收益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通过金融专项、通讯、交通、电力、文化惠民、旅游、电子商务和市场体系建设、人社、科技等专项扶贫,去年全县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51元,为今年底绝对贫困全部“清零”,摘去贫困县的帽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凝心聚力,攻坚拔寨。近四年的探索,玛沁县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创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玛沁实际的扶贫道路。

蒋得元认为,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汲取精神的原动力,脱贫攻坚才有根本的政治保障;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新时代领导力,脱贫攻坚才有根本的组织保障;只有构建“三位一体”格局,形成广泛的凝聚力,脱贫攻坚才能汇聚强大的综合支撑;只有不断夯实基层组织,永葆旺盛的生命力,脱贫攻坚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堡垒;只有加强群众主体意识,激发群众内在力,脱贫攻坚才能形成持续的动力。

扶贫产业引领特色

今年8月,位于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果洛玛积雪山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雪糕生产线正式投产,24岁的华旦措提前两个月进入公司,经过专门的技术操作培训,成为专门从事雪糕和冰激凌生产的一名职工。

母亲去世,家中有10个小孩的华旦措家,因牛羊少,没有其它收入来源,生活困难,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排行老二的她,为减轻家庭沉重的负担,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放牧、到处打工补贴家用。

“听说乳制品厂招人,我就主动报名。经过体检等筛选,我和11名同事入选,现在每月工资2000元。公司还包吃住,有空时我就自学汉藏语文,等提高自己的能力后,我想挣更多的钱让弟弟妹妹们过上好日子。”华旦措说。

“去年9月,公司投入阴柯河和阳柯河两村的80万元‘破零’资金,乡上自筹50万元,自今年8月份投产以来,创办了“玛积雪山”品牌,并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前景特别好。”

雪山乡阴柯河村第一书记昂秀多杰说,办乳制品厂的初衷就是发挥雪山乡特色畜产品优势,通过加工提升附加值,以培育新产业增加牧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收入。

同样,以养殖白藏羊而闻名的下大武乡年扎村,多年来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通过政府搭台,成立股份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抱团入社,规模化养殖发展白藏羊,成为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目前,年扎村160户牧户入社率达100%,其中吸纳村里全部贫困户105户358人。合作社在确保入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10%、人均640元的产业资金分红外,还根据收益进行利润再分红。2017年,合作社实现利润103万元,140户入股牧民(包括建档立卡户)户均分红7357元,贫困户入社后年平均收入增长了7600元。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根本,是实现整体脱贫摘帽的有效途径。玛沁县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占地0.64公顷的特色产业孵化园。2019年5月正式运营后,集中解决就业658人,其中解决贫困人口就业252人,今年预计人均增收3967.3元。

目前,园区已吸引入驻企业和合作社经营主体30家,其中中小微企业16家,合作社14家,涵盖了民族服饰、民族手工艺类、药材加工、土特产展销、畜产品销售、数字科技、旅游发展等7大类。预计实现产值1520万元、净收入456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397户5109人,户均年增收3264元。

为实现贫困群众稳固增收,玛沁县在久美家园安置点还修建了36间临街商铺,并配套建设有35间铺面、118个摊位的扶贫商贸综合市场,年租金收入270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后续扶持。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玛沁县通过劳动技能培训,拓宽搬迁贫困人员就业渠道。目前,久美家园搬迁户中,从事生态畜牧业人员626人,公益性岗位280人,自主创业14人,劳务输出290人,资产收益1160人,低保兜底245人。

扶贫产业须瞄准特色

在我省广大牧区,由于自然环境相近,优势资源单一,在发展和培育扶贫产业的过程中,同质化现象尤为突出,没有特色,形不成规模,联接市场难,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升级壮大。

但玛沁县雪山乡瞄准市场,开办玛积雪山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将乳制品加工成曾经在果洛家喻户晓的老雪糕,“小时候熟悉的味道”迅速占领全县市场,并销往其他州县。同时,公司开发出的纯牦牛奶制作的冰激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还有下大武乡年扎村,继承白藏羊养殖传统,通过合作社经济组织,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实现了规模化养殖,成为带动当地牧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

现在这两大产业从众多畜牧产业中脱颖而出,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带动农牧民就近就业、持续增收,已成为玛沁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产业发展是解决区域问题的关键,而发展扶贫产业是实施脱贫攻坚的关键。只有通过做大做强做优扶贫产业,才能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带动贫困群众劳动致富。可以说,有扶贫产业的脱贫攻坚,才是有质量、有成效的脱贫攻坚。(罗连军)

2019年青海湖面积扩大20.08平方公里 2019上合昆明马拉松昨鸣枪起跑 2万名选手滇池之畔并肩奔跑畅享魅力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