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优质教育如何走得更远?
从提升学习效率,到助力教学方式的升级及教育理念的变迁,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推动教育变革创新,也为教育优质均衡化带来了更多想象空间。“教育一旦插上科技的翅膀,能让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11月25日,好未来教育集团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白云峰在GES 2019未来教育大会说道。作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近年来,包括好未来在内的多家教育机构,开始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进行探索。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科技不断赋能教育,未来如何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走得更远,需要政府、企业、公益机构三方形成合力。
四川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幼教点使用 AI老师学习普通话。好未来供图
科技赋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我来自四川昭觉,全县多数是彝族同胞,普通话在当地使用率低。因为语言基础薄弱,严重影响当地教育质量的提升。如今,在机构的帮助下,这一困境正在被逐步打破。”四川昭觉县教育体育和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尔古打石说道。
在好未来集团执行总裁万怡挺眼里,教育公益正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去年开始,来自昭觉县近8万名彝族孩子通过学而思“AI普通话教学系统”学说普通话。这样一种探索,只是教育机构借助技术推进教育均衡的一个切面。除输出“硬件”资源外,如何借力互联网、教育技术,为偏远地区的教育提供可持续性的支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机构关注的命题。
一方面,科技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地流动到偏远地区;另一方面,技术加持也让包括农村在内的不同区域的教育更具针对性、个性化。
以好未来为例,在助力教育均衡化发展方面,除了最先跑通的双师在线模式,实现了扩大教育供给的同时保证学习效果和体验;还通过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过程的数据化采集,形成学生的数字化画像,针对性提升教与学。
“这些变化使大城市的好老师、好课程可以输入边远山区,在当地辅导老师的配合下,有效地让当地学生学到和北京、上海类似效果的课程。”在好未来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邦鑫看来,办好教育是最大的公益。中国从来不缺乏有心去帮助贫穷山区孩子的人,某种程度上也不缺少资金,但缺少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而技术让教育的有效性得以检验,使优质内容可更好输出。
推进教育均衡需要各方多元合作
从“上得了学”到“上好学”,高质量的教育成为所有家长的期盼。万怡挺认为,科技可以让教育公益做到三个大规模,大规模的高质量、大规模的有乐趣、大规模的个性化。科技不仅能提升教育公益的效率,也提升了教育的温度。
据透露,好未来每年科研投入十几亿元,并成为智慧教育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唯一承建单位。万怡挺认为,实践证明,AI等技术可以在教育扶贫供给侧发力,让教育公益更有效率、更有温度。
正如万怡挺所言,在教育的供给侧结构中,公办和民办都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相比于公办学校对某校、某班的数据积累,教育机构的数据来源则面向全国,在对学生的问题诊断,特别是学科问题的分析上,有更大的数据支撑。有业内人士提出,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数据方面的打通或许助力教学更精准、教育扶贫更精准。
对此,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持支持态度。他坦言教育分三个部分,第一主力是政府,第二是企业,第三个则是一批公益机构。“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公益机构还是在单打独斗。”汤敏认为,要配合政府把事情做得更好,真正破解贫困地区的教育难题,需要多方联合起来。
中国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陈红涛认为,除了合作上的打通外,还需探索共同的买单机制。“优质教育包括科技助推优质教育的提升,除了家庭的投入外,从政府到企业以及社会力量,需共同分担投入和成本。如公益机构可以发挥一部分的作用,通过公益机构动员捐赠力量,贫困地区家庭不能承担的费用由我们来进行社会的动员补充。”
【声音】
精准教育扶贫:让优质内容像老师一样与学生交互
张邦鑫(好未来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近些年技术的发展,让真正帮助贫困山区孩子成为可能。一是,科技进步推动的教育分工。过去的分工主要是学科,而现在的双师课堂模式会分为主讲老师和辅导老师,辅导老师可能还有更细的分工,这种分工在未来会推动教育在纵深领域的深入研究。二是,互联网杠杆及网络效应。互联网的杠杆作用可以让一名老师同时给几千甚至几万人上课,而网络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社会上人人为师,调动全社会的教学资源。三是,内容加上数据,所产生的数据智能让优质内容像老师一样和学生进行智能交互。
万怡挺(好未来集团执行总裁):实现教育公益的解决方案是“用得上、用得好、用得久、用得准”。“用得上”就是提高触达率,让山沟里的孩子和康复期间的大病儿童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用得好”是指在线教育和AI老师等形式能够承载丰富的音视频、动画、图片和语音交互,大幅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用得久”是指智能公益解决方案的运营成本低且效率高,当地师生会主动选择长期使用。“用得准”则是指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帮助当地老师更懂学生,生成个性化的精准提升方案,提升教育扶贫的效率。
未来教育:应加强科技教育伦理问题研究
卢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为所有人的教育,一定是特别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教育。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帮助实现这一点,但是必须从儿童的健康和教育入手,为他们发展打好基础。
侯宝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一方面,我们要期待科技给人类带来更大帮助,同时人类确实需要掌控这样的技术,能够在高技术发展中实现高情感融合。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如何解决教育现有问题,将未来教育变成现实,需要加强以下方面工作:加强对未来社会和未来教育形态的深入研究、加强对当前教育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研究、加强对科技与教育融合涉及的伦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5G技术:教育+5G将带来产品形式创新
Keith Ross(上海纽约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主任):5G技术是VR、AR更好地应用到教育场景的前提。相比于4G的延迟性,5G将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黄琰(好未来教育集团首席技术官兼开放平台事业部总裁):教育与5G的探索才刚刚开始。5G不是单一的技术突破,将带来相关技术和产品形式的创新。比如,在一些教育场景中,如写作业、读书、听讲,未来都可能有5G衍生出的智能设备。
Jeff Clark(爱文世界学校总裁):技术本身不是学习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放大器,辅助教学的放大器。教学方法比技术本身更有意义,如何加强数据分析,更好地助力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结果是需要关注的地方。
新京报记者方怡君编辑苏季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