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汇聚人才力量 激发双创活力

原标题:汇聚人才力量激发双创活力

来到位于黄海之滨的山东威海,迎着新鲜的海风,所见都是新鲜的产业——碳纤维产业园、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园、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随着产业的发展,美国惠普、韩国现代、德国马夸特、比利时贝卡尔特等知名跨国企业加快入驻,威高、迪尚、三角、金猴、迪沙等本土企业群峰竞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9%以上。

是什么让这座黄海之滨的小城散发出如此活力?

引得来——

打造全天候人才“生态圈”

今年10月31日,中国威海·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上,21位两院院士、46位外国专家、15位国家级海外特聘专家、10位中国杰出工程师奖获得者等重量级专家齐聚威海。

这个已连续举办4届的人才盛会,让“英创会”三个字成为威海招才引智的响亮品牌。4年来,“英创会”累计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名高层次人才参会,400多名人才留威海创新创业,近百名专家入选省级以上人才支持计划。

近年来,威海市深入实施以“威海英才计划”为统领,21项人才工程、13项支撑措施相互衔接的全方位政策体系,同时出台青年人才吸引计划,11所驻威海高校及科研院所人才享受“同城化”待遇。威海坚持用真金白银扶持人才、真情实意服务人才,打造无所不包、无微不至的人才“生态圈”,威海市逐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人才发展道路。

初冬时节,威海南海新区科创城内创新因子不断碰撞迸发。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及其团队的19项成熟成果,正在这里加速转化。今年3月,吉林大学威海仿生研究院正式入驻科创城,包括任露泉在内的60多位教授会聚于此,重点开展工程仿生核心技术开发应用,为威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

目前,威海市已与70多位两院院士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涉及医疗器械、海洋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众多新兴领域,与院士的合作方式也正从“1对1”向“1对多”“多对多”的方向转变。

留得住——

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没想到在产业园住着这么方便!”在威海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内的双创示范基地人才公寓,“拎包入住”半年后,来自济南的孙淼和爱人在“新家”度过了婚后的第一个生日。现在,孙淼从公寓到公司上班,走路只要2分钟时间,若是住在市里,开车来回需要近两个小时。“在这住起来十分方便,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孙淼说。

据介绍,威海市持续优化人才软环境,打造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设立了“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及出行、旅游、医疗、健身等30项绿色通道服务,推进人才服务“一站受理、一次办好”。

据了解,双创示范基地所在园区不仅各类生活设施齐全,还建设了政务服务中心、会议中心等全套服务设施,开通了多条公交线路进入园区,打造了集生产、生活、服务、休闲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为各类人才提供全链条服务。

使人才有用武之地,是留住人才的法宝。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是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三大平台之一,由威海市政府、威海高新区管委会、哈尔滨工业大学三方共同创办,目前正在形成一个工科学科门类齐全的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区。截至目前,“双创园”已建成并运营机器人先进装备研究院、(中欧)膜技术研究院、海洋与船舶工程研究院等6个研究院。同时,还相继孵化出了天帆智能科技、天之卫网络空间安全科技等10多家科技型企业,今年孵化企业目标增至15家,累计共有近百名“双一流”毕业生留在威海创新创业。

“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就像一个‘托盘’,一头联系大学,一头面向企业,让哈工大(威海)的优势学科与产业更好对接。目前,哈工大威海校区共有教职工930人左右,我们希望通过双创园再增加930人,引导哈工大师生创新创业、在威海扎根作贡献。”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校长张文丛说。

注重人才培养,使人才有成长空间是重要的留人之道。原本在深圳平安集团总部工作的李丹,2014年被“挖”到威高集团,如今担任威高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李丹来到威高集团后,为企业后备人才培养制定了三个培养计划。一是“青雏计划”,对刚进企业的大学生员工进行培训;二是“青鹏计划”,每年选拔80名能力、素质、绩效优秀的员工由威高大学进行培养;三是“长青计划”,针对集团中高层后备人才,由政府赞助部分学费,企业配套其余费用,赴国外进行为期一年的MBA学习。各层次累计培养人才900名左右,为公司人才梯队建设奠定了基础。

“企业经过培养后的后备干部大部分可以获得晋升,他们对企业充满了感激,忠诚度很高,几乎没有离开的。”李丹说。

用得好——

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威海千里海岸线,不仅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条创新创业链,凝聚创新因子,圆海内外优秀人才一个创业梦。

王仕玮博士2007年怀着创业梦想回国时,身上只带着一台样机和产品专利,在用地、用工、资金等全无着落的情况下,威海市高新区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组织对其产品专利技术和市场空间进行评估,并积极协助他申报各级人才支持计划。就这样,王仕玮凭借自身技术优势,申请到30亩地建厂,银行还提供了个性化融资支持方案。正是有了最初的“一台样机就批地”,才有了后来远航科技这样一家技术领先的“隐形冠军”企业,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麦芽增湿粉碎机,产品销量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有着68年历史的金猴集团,紧紧抓住“人”来做文章,爱才、融才、聚才,让传统行业迸发出蓬勃活力。在2018年首届全国鞋类设计师职业技能大赛中,金猴集团派出的8名选手全部进入全国前10名。

2018年1月,由迪沙药业集团主导完成的“坎地沙坦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迪沙药物结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冠博士,在此次获奖团队中主要负责突破原料药结晶技术。王冠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迪沙集团,享受集团对高端人才的扶持补贴,工作4年已在威海安家落户。“我选择威海,从生活上来说,是生态宜居的环境吸引了我,而从整个创新的大环境来说,威海的创新氛围也非常不错,给了我更大的发展平台。”王冠告诉记者。

相关阅读:
黑龙江“百大项目”全部开工 这份民生成绩单沉甸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