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外网评:一天三份中央文件,“大动作”惠及6亿农民
资料图:安徽省肥西县农民驾驶拖拉机运送刚收割的水稻。
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同一天,十九届四中全会后举行的首次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两份涉农文件。
读懂这系列惠及中国6亿农民的“大动作”,土地、支持、科技是三大关键词。
土地
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一直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还是安徽小岗村先行的包干到户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农村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已经开展了两轮农村土地承包。第一轮从1978年开始,承包期十五年,最早的1993年到期。1993年11月,中央发文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延长三十年。到2023年,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第二轮承包将到期。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关于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新一轮土地承包将正式落地。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投入资金大,回本周期长,需要稳定的土地政策作保障。《意见》明确指出,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继续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建立健全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机制。《意见》既强调了农村土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为农业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留了口子,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长久不变”的土地政策,对广大承包农户而言,既可以专心农业生产,也可以放手进城打拼,农民权益受到依法保护。对农业生产而言,新型农业主体可以放心大胆投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化,加快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土地红利”得以充分释放。
支持
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目前,中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谷物供应基本自给,中国人的饭碗一直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左右的人口,让近14亿人吃得饱吃得好,可以说创造了一项世界奇迹。
自2004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五连丰”,近4年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尽管农业生产量质齐升,但中国仍有6亿农民,“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变,农业还是弱质产业。特殊国情要求中国必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中央深改委在会议中强调,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投入保障、农业补贴补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深化改革,逐步构建符合国情、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可以预见,《关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意见》出台后,中央将会在“三农”事业投入更多真金白银。农业补贴和支农资金将会更加具有针对性,种粮农民将会获得更多支持,从而有效保障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
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而推动农业现代化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80%。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依然薄弱,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有助于扩大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有效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建立。
中央深改委会议指出,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加强供需对接为着力点,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为目标,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强化高校与科研院所服务功能,壮大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力量,加快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将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有效增加农业科技服务的供给,促进农科教紧密衔接,使科技贴近“三农”,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不断凸显,促进农业质量和竞争力大幅提升,让农民尝到更多甜头。
一天三份中央文件聚焦“三农”,释放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将跑出新加速度的信号,农民将从发展中获得更大实惠。(海外网评论员孟庆川)
责任编辑: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