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决战决胜全面“清零”——贫困地区调研行5

原标题:决战决胜全面“清零”——贫困地区调研行5

昂才家的五套房

路过甘德县柯曲镇德尔文文化史诗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昂才一家正忙着安装刚刚买回来的柜子。看到记者一行人,昂才一脸笑意,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坐坐。

今年34岁的昂才一家5口人。眼前这套80平方米的房子是他的“第五套房”。从黑帐篷、彩钢房再到这套新居,昂才说,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都变成了现实。

黑帐篷最怕刮风

1985年,昂才出生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柯曲镇德肉村。打从记事起,家里的日子就不富裕。

“家里没有牛羊,为了照顾我和妹妹,母亲不能外出打工,只能留在村上给别人放牧。要说家里最值钱的家当,应该就是那顶替我们遮风避雨的黑帐篷。”

可即便如此珍贵,年幼的昂才却总想离开它。遇到大风天气,听着耳边呼啸的风声,他们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冻得直哆嗦。昂才12岁的一天,母亲外出时正好赶上下雪,压坏了帐篷。风雪里,昂才和妹妹搭了整整一天的帐篷。

“啥时候能不住在帐篷里呢?”跟着母亲进城买过几次东西的昂才做梦都想住在城里那样的房子里。

移民安置房“砝码死俩”

一晃到了2004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对包括昂才一家在内的部分村民实施了移民安置政策。当坐着拖拉机赶到移民区时,眼前那套6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房子让昂才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当时,这个19岁少年只有一个感觉:“发财了”。

搬进新房后,为了让妹妹上学,昂才外出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杂物间又黑又破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由于没上过学也没什么技术,昂才在饭馆端过盘子、在工地上当过小工,后来一个老板看他踏实肯干,便让他留下来守工地,这一干就是5年。直到2008年,经过报名选拔,昂才成为了一名县上的辅警,每个月600元的固定工资。

2013年,昂才结婚了。由于妻子才让妈没有工作,每个月300元的房租对于囊中羞涩的昂才来说,无疑是笔巨款。就这样,夫妻二人借了间亲戚家又黑又破的杂物间安顿下来。

彩钢房花费9千元

成家后,昂才最大愿望是早点从亲戚家的杂物间里搬出去。省吃俭用1年多,他终于如愿以偿,花了9000元在老家盖了两间彩钢房。

虽然不比砖房暖和,但通过自己努力建起来的房子住起来格外舒心。可搬进新房没多久,昂才又开始谋划新的发展目标了。

“本来房子就不大,有了两个孩子后,家里更拥挤了。”觉得“不可能一辈子住在彩钢房里”的昂才心里暗自琢磨着买房,多方打听价格后,他又发愁了。

易地搬迁安置房1万元1套

2015年冬天,就在昂才一筹莫展之际,村里开会通知他们搬迁的消息。几个小时的会开下来,昂才只记住一句话:贫困户只需自筹1万元。

1万元。1套房。

觉得不可思议的昂才看着银行卡里4千元的余额,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凑足这一万元。第二年开春,当把从亲戚家借来的6千元一起交到村上时,昂才每一天都活在期待中。

“新房啥样呢?”晚上躺在床上,昂才翻来覆去地想,可什么都想不出来。

终于,位于德尔文文化史诗村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工了。几乎每隔半个月,昂才就会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过去看看。十几次实地查看后,一排排藏家小院建成了。

2017年11月29日,昂才一家人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80平方米的新房子。为了省钱,自己简单装修一番后,又把原来家里的床和沙发以及单位领导、同事送的柜子统统搬了进来。

“其实去年我就看中了这套柜子、茶几和凳子。看了三四趟。这两天一凑够钱就去买回来了。”看着刚刚安好的新家具,昂才的眼眶突然湿润,他告诉记者,搬了这么多次家,这是他用过最好的家具。

回忆自己住过的“5套房”,昂才有些感慨。他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他的住房梦就不会实现。也许正是经历了这种从无到有的变化,让他对现在的生活格外满意。

“新闻上总说幸福感、获得感,我是真正感受到了。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上过学。所以下一个计划就是努力工作存钱,让我的三个孩子都能上大学。”

如今,昂才已经成为镇上派出所的一名辅警,每个月都有1800元的工资。此外,家里还有一份护林员的收入。

阳光透过玻璃暖暖地照进来。院子里,昂才去年栽下的松树正在茁壮成长。大门上,国庆前他专程买回来的一面国旗迎风飘扬。

昂才望着国旗,笑容里写满了幸福。我们想,他的教育梦一定会实现。(咸文静)

典哲村的好日子

冬日的清晨,山间积雪尚未完全消融,家住典哲村的阿吉寿便骑着摩托车去合作社了。若是在两年前,这一寻常的举动在村里可算得上“奇观”。

典哲村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青珍乡。全村241户998人分散居住在三条十几公里长的山沟里。一遇雨雪天气,原本崎岖难行的山路便成了村民们的“拦路虎”,进不去出不来。

“不仅道路差,村里经济发展也十分萧条。这些年,村里的人口翻了一番,可草场和土地面积一直没有增加。再加上缺资金、缺技术,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牧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除了放牧就是采挖虫草。”典哲村新任的驻村第一书记李国元说。

李国元至今记得,他刚驻村、挨家挨户走访时,一谈发展,村民们几乎没有什么想法,尤其是阿吉寿,只顾坐在炕上发呆。同行的村干部告诉他,由于妻子因病去世,阿吉寿受到打击一蹶不振。

“家里还有两个娃,可对生活我真是失去了信心。过一天算一天吧。”看到李国元,阿吉寿说出了心里话。

为了帮村民们早日脱贫,李国元考察全村情况后,决定一方面“抓口袋”,从产业入手,发挥好村上合作社的作用;另一方面“抓脑袋”,改变村民们的观念,让他们有信心脱贫致富。

据村民回忆,早在2015年,当地政府就扶持村上成立了饲草种植合作社。为了方便播种收割,还购买了两台拖拉机,但全村上下没有一个人会操作,只能从州上聘请技术员。2018年3月下旬上任后,李国元多方联系,把专家请到村上手把手教村民们操作方法。有了技术支撑,当年合作社的饲草种植面积就扩大到了200公顷,到了年底户均分红1028元。

“2016年,经过多次商议,村上引导贫困户用产业扶贫资金成立了奶牛合作社。为了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好地通过合作社增加收入,2018年8月份,我带着合作社的负责人和成员去了趟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让他们亲身感受一下这个昔日贫困村的发展变化。”随后,李国元又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上的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到他的原单位西宁海关参加党建培训班,从“火车头”上找差距、补短板。

在扶志的同时,一件件惠民利民好事在村上发生了。通往三条沟里的砂石路先后开工建设;投资40万元的村级卫生室投入使用;通过实施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项目,全村200多户村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去年秋天,村上举办赛马会,吸引了周边不少村子的300多位村民报名参加。通过这场活动,典哲村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仅报名费、停车费、餐饮费等就给村上带来了近6万元的收入。而嗅到商机的典哲人更是把握机会“创业”增收。

42岁的曹七十一是村上的贫困户。赛马会期间,他们一家四口搭建临时帐篷卖起了盒饭,短短5天,收入近万元。

“2015年底,村民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去年,人均收入增加到了4000元。现在村上的基础设施、村民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李国元说,去年,全村80多户贫困户退出,今年剩余的20户贫困户也将脱贫摘帽。对此,大家充满信心。

如今,阿吉寿已经从牧民转型成为合作社的工人。不仅摆脱了贫困,还住进了新房,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以后只要我努力打工挣钱,好日子还在后头呢。”阿吉寿笑着说。(咸文静)

王刚又来了

四年前,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上贡麻乡隆亚村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地处高寒、草场贫瘠、交通不便……似乎贫困村所具备的特质它都有。

那时候,热吉带着三个孩子住在帐篷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住新房这样的念头,似乎从未有过。

55岁的村委会主任卡保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毕竟,在这个200多户村民中贫困户占到近三分之一的村子里,脱贫二字就像草原上的邻居一样,看着近,离得远。

直到王刚的到来。

2015年10月,带着接到任务时的意外和语言不同的压力,新任隆亚村第一书记的中国农业银行甘德县支行行长王刚走马上任。在村委会办事的老乡一看新来的扶贫干部是前些年给自己办过贷款的王刚,乐了。

“王刚,你咋来了?”

是啊,我咋来了。王刚心里都有些嘀咕:都说隔行如隔山,银行的业务工作自己从没怕过,扶贫这事儿自己能干好吗?可看着老乡脸上的笑容和眼中的期盼,王刚似乎渐渐有了些底气。

调研一个月后,王刚找到了隆亚村的“病根”,除了草场、气候等客观因素外,牧民们思想观念陈旧,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收入渠道十分狭窄。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冬天很多村民不储备饲草,完全是靠天养畜,牲畜死亡率高。”

一次次开会,一次次交心。在多次同村“两委”集体“会诊”后,王刚开出了一张张让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的“药方”:

带领乡上的领导干部和5个村的村“两委”班子成员、社长等28人组成学习观摩团,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学习借鉴当地在扶贫和生态畜牧业工作中好的做法、措施和经验。回村后,王刚趁热打铁,多方筹措资金修建畜棚、翻地种草、购买奶牛,带领村民成立奶牛场。仅当年冬天,全村每家每户都领到了几捆草的分红。

心齐,发展就快。

看到了村上的变化,贫困户的积极性也被逐渐调动起来。为了帮助他们持续稳定增收,王刚在州科学技术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甘德县仁和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为68户贫困户争取扶贫产业贷款1000万元,不仅在村里安装了70台8kW风力发电机组,还在64户易地搬迁贫困户的院里修建阳光房,安装太阳能光伏板。

“这个项目是去年10月份实施的,等到项目投产后,会优先招聘本村的贫困户并对他们进行免费培训,让能胜任岗位要求的贫困人口参加风电工作,通过风电岗位得到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并网发电后每年10%的收入都会用来给贫困户分红。”王刚说,除了在棚上搞发电,他们还在棚下搞中藏药材和蔬菜种植,其中,仅藏红花种植一项,贫困户年收入就能增加3000元。

住在半山腰上的旦青是五社的社长。几头牛,草山少,一家七口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为了贴补家用,旦青也时常外出打工,可苦于没有一技之长,总是收入甚微。在入户时,王刚发现,对于今后的发展,旦青很有自己的想法,倘若能有一笔发展资金,这家人的脱贫之路一定走得更顺畅。

无独有偶。经过调查,村里像旦青一样缺少发展资金的贫困党员不在少数,于是王刚多方奔走,在州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向17户建档立卡户贫困党员争取党员脱贫贷款68万元。

“听书记说村上有针对我们贫困党员的贷款,我就申请了5万元,买了十几头牛干起了老本行,两年时间,家里已经有30多头奶牛了。”

冬日的午后,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趁着天气好,王刚打算到乡政府旁的新村了解一下村民准备过冬的情况。通过易地搬迁政策,村上的60多户贫困户早已搬迁到了这里。

远远看到王刚走来,村民笑着迎了上来。几个在巷道里打闹的小孩扯着嗓子喊了起来:王刚又来了!(咸文静)

相关阅读:
驻省工信厅纪检监察组:严查吃拿卡要、申报专项资金把关不严等问题 中旗股份:全资子公司收到1项发明专利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