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聚焦靶心 剑指“清零”——脱贫攻坚的甘德探索

原标题:聚焦靶心剑指“清零”——脱贫攻坚的甘德探索

聚焦靶心 剑指“清零”——脱贫攻坚的甘德探索

甘德县易地搬迁社区。张鹏摄

甘德,藏语意为“吉祥宁乐”,但不消除贫困,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就无法真正实现“吉祥宁乐”。

甘德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吴成全介绍,全县六乡一镇,36个行政村,3个移民村,153个牧业合作社,32938人。2016年认定的14个贫困村中贫困户达2849户1069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1.4%,高出全州5.4个百分点。

甘德县,阿尼玛卿山支脉贯穿中部,平均海拔达4300米,常年多大风天气,温度偏低,草场面积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地方病高发,再加上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低,致使贫困面广、程度深,是果洛州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一个县。

作为四省藏区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国家重点扶持县,居高的贫困发生率,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致使甘德县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从“十难”问题入手

住房难、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增收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这是甘德县贫困村、贫困户面临的十大难题。

纵横交错的水泥路面,一家一户一栋的小院,水电网闭路电视配套的新居,紧邻县城上学就医步行十多分钟路程。10月11日,记者来到甘德县城边的德尔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正赶上贫困户昂才购进新家具。

“结婚时,我是啥也没有,一直租住在一间板房内。2016年我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后,首批搬到了这个小区,你看一家5口人住的还是三室一厅。没有精准扶贫政策,我的梦想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实现呢!”

以前当过小工、守过工地、洗过碗的昂才,现在是当地派出所的辅警,每月收入1800元,妻子也成为管护员,两个大点的孩子都免费上幼儿园。有了固定的收入,去年两口子还清了借款,不仅摘了贫困户的帽子,手头上还有了存款,将一套1.3万元的心仪已久的藏式家具买回家。

自2016年开始,甘德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施“1+8+10”脱贫措施,统筹安排各类项目资金8.98亿元,落实各领域项目96项,在原有基础上解决了贫困群众最直接、最迫切的“十难”问题。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三年多时间,全县把脱贫的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从最基础、最普遍的问题入手,先难后易、聚焦靶心、挂图作战,贫困群众生活设施发生了质的飞跃。

——投资3.8亿元建设安置点25个,建成易地搬迁房2037套,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855户7453人;投资7947.5万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179户;投资2.3亿元实施1个美丽城镇和11个美丽乡村建设;投资671万元,就地改造房屋122套。

——投资1.08亿元完成1.45万人口饮水问题,保障了农牧民正常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并全面完成各村的水质安全监测工作。

——投资1.656亿元实施交通项目64个,通乡镇沥青(水泥)路总里程223.6公里,通村公路378.63公里,实现乡镇100%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100%通公路。

——投资6500万元实施10KV输电线路140公里,0.4KV线路170公里,覆盖农牧户4100户。牧民群众用电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投资1.09亿元实施村级网络通讯建设,全县36个行政村综合服务中心实现网络全覆盖。

——在原有基础上投资1050万元完成30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投资294万元完成14个村级卫生室建设,基本实现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全覆盖;并解决1.2万套“户户通”设备。

让“一产”重整雄风

“全家8口人,只有3个劳动力。以前千亩草原还能养活全家,现在人口增加了,草原退化了,一家人成了贫困户。这时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就来了,我老汉的福气也来了。”在青珍乡典哲村,70岁的低保贫困户普公依旧身体硬朗,每天还骑马放牧。

普公拿出一卡通的折子,详细给记者算起来:每年全家收入草补5000元,低保金11000元,儿子是草管员收入21600元,林业补贴2000元,村里的饲草基地分红1028元,扶贫产业资金投入餐饮企业分红609.75元,家里还有一人在合作社当放牧员收入22000元。

“我自己还养了33头牛,家里日常吃的酥油、喝的牛奶等全够了。现在家里买了很多东西,可以说丰衣足食。今年我家也脱贫了,别人在买汽车摩托车,但我要多买点草种,国家给我们的太多了,趁着身体好多种点草,让黑土滩重新绿起来,给后代子孙留下更多绿色资源。”

草场少,人口多,这是甘德县的实际情况。但海拔高、环境洁净,赋予了牦牛肉品质好、肉质鲜美、腥膻味小、肌纤维粗、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氨基酸种类齐全等其它牛肉无法比拟的独特风味。

利用“甘德牦牛”品牌,通过国家认证的有机畜牧业产业基地,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企业+贫困户”多种产业融合的道路,成为甘德县脱贫攻坚的一大优势产业。

“实现生态安全”,围绕这个核心,甘德县整合畜牧业生产资料、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匹配发展政策,大步启动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途径、新模式,探索出了符合全县发展趋势的可“复制”的“岗龙模式”。

目前,全县通过饲草基地建设,推进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追溯体系平台,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态好转、劳动力有序转移、收入持续增加、具有高原特色甘德特点的现代高效生态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吴成全介绍,现在7个乡镇36个村已组建各类生态畜牧业合作社36家,全县有6211户23292人入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969户7870人。通过建成16处奶牛养殖基地,6处野血牦牛和藏羊繁育基地,去年22个生态养殖合作社分红资金达583.39万元,涉及牧户2192户6746人,户均增加收入2661.40元,人均增加收入865元;建成15个饲草种植合作社,年产效益836.57万元,户均增收917.5元,贫困群众成为生态畜牧业发展最大受益者。

鼓“精神”激发内生动力

“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脱贫致富还要靠我们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就在10月中旬,甘德县六乡一镇开展的“甘德县精神脱贫暨感恩教育巡回宣讲”活动,吸引了全县贫困群众聆听。

扶持一个人脱贫很容易,难在他只等国家给没有内生动力;让一些脱贫户暂时脱贫也比较容易,难在他们如何主动发展彻底告别贫穷。如何“扶志加扶智”,在群众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的甘德县已成为最难啃的骨头。

为解决脱贫攻坚中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转变他们“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思想观念。甘德县从“扶贫先扶志”入手,利用“扶贫日”“两讲五促”“脱贫光荣户”表彰及组织开展“精神脱贫”扶志扶智试点,通过挖掘第一书记及脱贫典型加大宣传引领示范,开展“明理、感恩、自强”教育……

给“贫困懒汉”明确释放了“扶贫不扶懒、扶干不扶看、扶志不扶靠”的信号,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增强他们靠双手发展的信心决心。

甘德县副县长华旦说:“今年全县剩余7个贫困村将全部退出,709户2496人实现脱贫,贫困县实现摘帽。全面‘清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关键是让脱贫群众长期稳定地增加收入,产业发展将是重要的因素。为此,全县在探索增收渠道,发挥资金效益,用活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上下足了功夫。”

如今,甘德县产业发展紧扣脱贫攻坚主题,采取“一村一特色,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分类施策,走多元化产业增收的路子。三年来,全县落实产业扶持资金4970.24万元,实施运行到户产业扶持项目78项,已产生效益397.62万元,为全县7766名贫困人口人均分红512元。

2018年元月底,甘德县扶贫产业园全面建成,形成了集加工、销售、劳动力转移为一体,畜产品、颗粒饲料、土特产品加工的3个基地。当年园区实现纯利润80.1万元,全县210户贫困户分红1193元。

三年来,全县剑指“清零”,通过旅游扶贫、村集体经济“破零”、保险扶贫、就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应保尽保”和贫困群众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等保障政策和措施,村村有了自己的脱贫产业,家家都有稳定收入,人人享受国家扶贫政策,增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家支持、干部帮助!我们自己得更努力才行。不然,对不起国家的好政策。”正如柯曲镇贫困户扎西所说:“政府给我修了新房子,还让我当上了草原管护员,今后我会干好本职工作,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过得更好。”(罗连军)

相关阅读:
我省高职院校将实行分类考试招生 到此一游丨月圆之夜,去大堡礁的海底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