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出版方:为什么我们还没有像漫威那样长久畅销的作品?
在传统连环画式微,日美漫画进入中国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漫画书成了很多八零、九零后的童年回忆,也是如今很多中国漫画创作者的启蒙。90年代我们出现了《画书大王》这样刊登国产漫画的期刊,之后随着国家的推动,官方和非官方的期刊也相继出现;同时出现的还有国产漫画的出版。对于“国漫崛起”的论调,出版界纷纷认为,“国漫”的出版市场在中国处于新的上升期。近几年,国漫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展迅速,对于传统出版也有了影响。
曾经热闹过的“国漫“出版
出版过《哆啦A梦》《乱马1/2》的吉林美术出版社,如今漫画出版主要以引进漫画为主。2004年,吉林美术出版社创办了月刊漫画杂志《吉美漫画》,2006年分为《龙漫》与《龙漫少年星期天》两家,直到2014年停刊前,后者是吉林美术出版社国产漫画连载出版的主力阵地。
《龙漫少年星期天》杂志封面。
漫画工作室漫采文化传播的主编、创始人之一顾雪音,在当时是《龙漫少年星期天》的执行主编。2005年到2014年,顾雪音一直在漫画出版界工作。据她观察,在2005年以前,国漫还处于摸索阶段,漫画作者基本都是受日本漫画熏陶成长起来的第一代读者,画风较为接近日本漫画,其中有一些人成为了职业漫画家,稿费是他们唯一的收入。当时的“国漫”被称作“原创漫画”,叫好不叫座,比较难集合为单行本出版。
2005年前后,最初一批漫画杂志纷纷关停。第一批漫画出版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原创漫画需要更加商业化的运营。于是“国漫”杂志和出版渐渐由国家、出版社扶持,转向文化传媒公司引导。2004年,日本漫画资讯杂志《漫友》开始全面转型连载国产漫画。据“漫友文化”总经理赖春晖所述,从日漫资讯杂志到国产漫画连载杂志,《漫友》只经历了短暂几个月的阵痛期。2004年,《漫友》联合相关机构主办了“金龙奖”,至今依然是中国原创漫画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当时《漫友》采用娱乐明星式的方式来打造漫画家的知名度,通过比赛挖掘一批原创漫画家,通过杂志连载、出版单行本进一步聚拢人气,并在各地举行新书签售会。
“在受到网络漫画冲击之前,‘国漫’的出版情况还是一个比较热闹的状态。同时,有中国特色的彩色漫画也渐渐比沿袭日漫传统的黑白漫画,变得越来越受低年龄读者的欢迎。”当时人们习惯在网上看盗版的日本漫画,看“国漫”则需要掏钱。据顾雪音介绍,2010年,销量最好的全彩漫画单行本起印就达到了几十万册。据赖春晖介绍,《漫友》推出的幽默漫画《爆笑校园》系列,销量达数千万册。
《爆笑校园》封面。
“有不少作者早早就财务自由了。”顾雪音说。
互联网冲击之下:杂志影响严重
2010年前后,网络漫画《十万个冷笑话》的火爆与漫画家夏达受邀参加春晚,让本来处于小众地位的国产漫画,开始受到大众的关注。但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国内漫画杂志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大量杂志停刊,目前仅存《漫友》《知音漫客》等少数实体杂志。“漫友文化”旗下曾有数份杂志同时出版,目前仅存《漫友》一本,如今是一种品牌象征式的存在。
从杂志出版到网络平台出版,不同平台编辑出版的流程各不相同。《漫友》杂志的编辑会从一开始就配合作者进行创作,并及时将市场反馈意见提供给作者。《龙漫少年星期天》的运作模式与日本杂志社类似,作者从构思到完稿通常由自己(或加一两个助理)独立完成,编辑负责审稿,审稿时各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如下:故事>画风>分镜>角色设计>画技。画技因为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升,固排在最后。杂志出版对漫画作者的要求比较高。比如新人作者必须先通过几个短篇故事,测试欢迎程度,与编辑磨合顺利之后再共同策划长篇连载。
“现在漫画在网络发行并且需要周更之后,可能更多的是漫画作者与脚本作者合作,漫画作者的故事创作能力不再是优先项了。”如今在网络出版领域工作的顾雪音谈道,网络漫画的创作门槛变低,故事有趣成为了最重要的因素。此外,不管是纸质出版还是网络出版,漫画想要受欢迎,都需要角色有足够的亲和力,让读者“爱之切”,和读者共同成长。
《漫友》杂志封面。
《漫友》杂志此前“以刊物带出版”的模式受到互联网冲击后,渐渐转型成为互联网平台内容的供给方,并在互联网平台寻找适合的作品进行出版。赖春晖提到互联网平台虽然对漫画杂志有较大的冲击,但对实体出版的影响不大。目前,实体出版依然是互联网漫画比较重要的变现途径。“新经典文化”编辑贺静提到,受欢迎的互联网漫画不一定能转化为实体出版,从流量转化为出版,还要考量读者愿不愿意把它买下来留在家中。顾雪音也讲到,如今的实体出版与之前有所不同,实体漫画书更像是漫画作品的“周边产品”,“买书的基本都是粉丝,收藏的意义更大一些。”
“国漫”出版,还未到真正的“崛起”
对于“国漫崛起”的论调,顾雪音认为它现在所指的更多是动画商业化的成功。“国漫”现在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漫画,也包括动画和动漫相关的周边产品。顾雪音希望概念能够有更明确地区分,国产漫画是“国漫”,国产动画是“动画”,就像现在大众习惯把“动画”叫做“动漫”,把漫画和动画混为一谈是不合适的。
在出版领域,从业者们认为现在的“国漫”离“崛起”尚有距离。赖春晖提到,目前国产漫画在国内仍处于小众地位,读者总规模仍然有限,“我觉得处于上升期,还不到真正的崛起。”顾雪音则分析道,真正崛起的理想状态是“市场能接受不同定位、不同题材的各种漫画和漫改影视剧”。然而目前受到关注的“国漫”大IP,大多是经过多年沉淀的优秀作品,很多小众题材的漫画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而据赖春晖观察,目前漫画连载作品的影视化改编,还未有非常成功的案例。
我们目前还没有像漫威漫画那样长久畅销的作品,在赖春晖和顾雪音看来,有两个重要的原因。首先是时间问题。漫画市场仍在发展之中,赖春晖提到相较于早期幽默作品占据销售主流的情况,目前各种题材的漫画都能找到一席之地,但优质的作品,仍需要时间沉淀。现在年轻人娱乐手段多样,因此我们需要比“漫威”更长的沉淀时间。除此之外,顾雪音还提到了创作体制的问题。国产漫画是作者主导型的产品,而不是像漫威那样公司主导型的产品,即使作者培养的后辈能够接过画笔,按照原作的风格发展下去的局限依然比较大。
漫威漫画封面。
关于未来国产漫画的发展,赖春晖和顾雪音都提到了需要突破故事创作能力的瓶颈。目前漫画作品的画工,与欧美和日本相比已经不相上下,并且已经显现独具特色的风格。然而由于创作者比较年轻,主要读者群体年龄更小,无论在题材还是风格上,都有较大的局限性。顾雪音说:“漫画脚本创作人员的匮乏和能力不足,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网文改编的漫画,也使得国内漫画越来越网文化。”从去年起,资本开始不再热衷于漫画行业,行业内开始出现“漫画寒冬”的声音。但这在顾雪音看来,不一定是坏事。
“漫画从业者终于可以回到纸媒时代的水平,淘汰一批劣质内容后,平台开始考虑出路和收益,作者开始认真创作了,因为没有好作品就没有饭吃。”
新京报记者吕婉婷
编辑吴龙珍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