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元·孟禄丁”在京展出,“85新潮一代”如何回应当下

原标题:“元·孟禄丁”在京展出,“85新潮一代”如何回应当下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近日举办“元·孟禄丁”展览。该展览是曾经名动1980年代画坛的艺术家孟禄丁,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大型个展。孟禄丁成名于“85美术新潮”,他在不同的时期建立起不同的问题意识,经历几次转向,每次转向似乎又迎合了时代主题。

近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元·孟禄丁”展览。此次展览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的新成果,也是艺术家孟禄丁2008年以来首次大型个展,展览将以多元视角展现孟禄丁近年来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成果。

“元·孟禄丁”在京展出,“85新潮一代”如何回应当下

孟禄丁,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画室。

此次展览主要呈现他近年来创作的两个系列的作品——“元速”和“朱砂”。“元速”中的抽象艺术作品,是孟禄丁采用机器高速旋转的力量绘制的一幅幅以中心为轴向外扩散的圆形。

“85新潮”一代干将,创作以“破”提出问题

孟禄丁成名于“85新潮”,在他几十年的创作中经历过几次艺术语言的转型阶段。1985年春,孟禄丁和张群一起创作了一幅名为《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的油画,由于画中有硕大的裸体男女出现,当时评选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可以说,这张画对于中国油画的意义是非凡的,孟禄丁也因此少年成名。

“元·孟禄丁”在京展出,“85新潮一代”如何回应当下

《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 196cm×164cm油画 1985年

作为当时最年轻评委的徐冰,事后在《美术》杂志上撰文谈到青年美展时还着重提到此画的争议过程。在这篇名为《他们怎样想?怎样画?》的文章中,徐冰谈及此作品的创作初衷:“据他们自己说,画这张画的用意在‘破’字,就是想通过作品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他们的创作构思是围绕‘破’字展开的。起初他们想画一张带有创作性质的人体,以此来打破我国绘画创作领域里这一不应有的局面。至于人体在干什么并非事先考虑成熟的。而亚当、夏娃这一基本形象在下意识思维中的突然出现,促成了他们对‘新时代’这一基本主题的选择。”

孟禄丁生于1960年代初,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们与四川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画家不同,他们懂事的时候是在农村。这段生活使他们建立起特有的生活态度和与人民的直接感情。而我们从附中到大学,接受的东西是书本的,是人类思想的结果。我们的生活就是画室,画室的背景就是重新思考过去和开放政策下改革的新中国。”

作为创作者,孟禄丁很幸运地未曾受过“文革”、上山下乡的洗礼,从美院附中毕业升入美院油画系学习,受的皆为正统的学院派教育。但是,当1980年代他进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之后,思想上还是经历了另一些洗礼和冲击,这些促使他用更加意象化的方式去处理画作的题材。于是,有了《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此后,孟禄丁不断在画作中体现一种时代感,在80年代表现红墙、足球等,既有时代感又有隐喻性的意象。然而,类似的作品很快就很少了,紧接着转向了抽象艺术,强调艺术的相对独立性。

“元·孟禄丁”在京展出,“85新潮一代”如何回应当下

《红墙》 115cm×85cm油画 1986年

转向抽象主义,以“荒诞”对抗“意识形态”

1988年,他提出了“纯化语言”的观点,几乎被众口一词地斥为“形式主义”和“逃避主义”。孟禄丁第一次以文字的方式肯定了语言、形式的本体论价值。在一个意识形态席卷艺术的时代,“纯化语言”之论可谓生不逢时,它遭到“新潮”美术家的广泛批评,在很多批评家看来孟禄丁正在玩一场危险的形式主义游戏。

紧接着,孟禄丁又以《荒诞·体验》对自己的转向有了进一步的说明。在孟禄丁的判断中,新潮美术以来的文化从整体意义上讲,已失去了推动新创造的生命机制。“自以为从事着神圣、高雅使命的艺术,在此变得无意义”,“思维和行为,结果都是荒诞,荒诞变得自然,一个高尚、神圣的旨意,已无意地进入荒诞的过程和结果之中。”

“元·孟禄丁”在京展出,“85新潮一代”如何回应当下

孟禄丁噪音 150cm×110cm综合材料 1988

对自己形式主义的转向,孟禄丁的思考是成熟的,他意识到“意识形态”和“反意识形态”恐怕都是在一种一元化的美术评价体系之中。1992年,孟禄丁远赴美国,任教于美国理德学院,直到2008年才回归中央美院教书。而归国后的孟禄丁,在艺术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在他这一代归国的艺术家中并非孤例。

归国一代的时代命题: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此次展出的《元速》,是孟禄丁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作品。这个庞大的、无休无止的系列性作品,完整地呈现了他的新艺术态度。作品以“元”的姿态出现,关涉着中国抽象艺术的根本性问题——“元”语言的问题。这种东方式的美学观念,被很多艺术家认为是中国抽象艺术走出西方阴影的方式。孟禄丁创作的转型,似乎应和了一个巨大的时代命题: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

这件作品的完成方式非常“当代”,孟禄丁希望借助机器,在巨大尺寸的画布上实现一笔勾勒圆形,完成人手所不及的可能性。在与工人沟通技术指标时,偶然获知机器的转动可以达到极高速的运转,从而得来的灵感。机器转化为画家的身份,在近乎车速的高速运转中,画面的造型、笔法、内容等受画家自我判断的经验,与传统绘画工具的限制,被人工创造出的速度所打破。

“元·孟禄丁”在京展出,“85新潮一代”如何回应当下

元速布面丙烯 200cmx200cm 4幅一组 2013年

“元·孟禄丁”在京展出,“85新潮一代”如何回应当下

朱砂-山水黄麻矿物质颜料 198cmx396cm 6幅一组 2019年

在策展人冯兮看来,策展主题“元”,既有起始与开源的字意,也承载着造型中圆的语义,同时具备零和○的意象属性,是孟禄丁作品题目的重要元素和核心语言系统。而语言的转码问题,是每一位受到“85新潮”洗礼的画家必然面临的问题。

作者丨余雅琴

编辑丨董牧孜

校对丨薛京宁

相关阅读:
暴徒叫嚣"死守理大一辈子" 港网友:在里面投胎吗 中央纪委:利用天价烟高档酒谋利 全国处理42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