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雪农闲做手工但是小麦产量上去了能做编结的却少了
小雪节气过后,农民们迎来农闲,遍地都是的麦秸,变成了农妇们“掐个辫子缉个草”的好原料
新京报讯(记者王纪辛)小雪时节,气温显著下降,对完成粮食收割仓储的农人来说,农闲正好是用来做手工编结的好时候。此时,秋收过后的农村,俯拾即是的麦秸、玉米皮,恰可以用来编结草帽、锅盖、坐墩等日用品。实际上,编结这个手艺活,至今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小麦主产区仍是中老年农村女性的日常,更是不少农家的重要经济来源。
编结手工品。受访者供图
小雪过后迎冬闲“掐个辫子缉个草”
“草编是个宝,农民离不了,掐个辫子缉个草,灌油盐酱醋有钱了,灾年能换粮,丰年添衣裳。”这是早年间流行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一句民谣。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端,地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是国家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当地种植条件为民间草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过去很多年,小雪节气过后,村民们迎来农闲,遍地都是的麦秸,变成了农妇们“掐个辫子缉个草”的好原料。
但是,随着多年来小麦作物持续改良,这些年能用于草编的麦秸却越来越少了。大名县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王群英告诉新京报记者,草编原料大部分是农户单独种的高秆小麦,“现在大面积种植的都是高产小麦,为了抗倒伏,高产小麦长得矮,这种麦秆短、纤维脆的麦秸,其实不能用来做草编。”
大名草编传承人王群英(站立者)传授草编技法。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草编技艺得以传承,王群英会向麦农定购高秆小麦,“高秆小麦最容易被大风刮倒,再说我们也不需要多大的种植面积,最多就是一分地、两分地。不过也因为种得少,这两年,种草编麦子的价格其实好于卖粮食。”
物以稀为贵,如今成色好的草编小麦秆,一斤最多能卖到15元。“一棵麦秆有五节,草编时只选用最上边的两节。如果是普通的第一节小麦,一斤也能卖到10元,第二节可以卖到7元到8元。”王群英告诉记者,通常来说,“编一顶常规型号的草帽就需要用一斤麦草。”
妇女农闲忙着“掐辫子”
不过,如果不是上规模经营草编,对那些常年住在农村的中老年女性来说,房前屋后种点儿高秆麦子,那些麦草就完全够用的。一把镰刀,一块晾晒的水泥地,收获的麦秆够忙活编结一冬的。特别是在冬闲的日子,正是她们忙着“掐辫子”的时候。
聚在一起“掐辫子”。受访者供图
编麦辫只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配合,拇指压住、食指翻转,数根麦秸按照一定规律编成辫子,这种编法被形象地称为“掐辫子”。三五人凑在一起“掐辫子”,一度是过去北方乡村最常见的场景。腋下夹着一小捆湿麦秸,用布裹着。手不停、嘴不停,一边聊着闲篇,一边挣着零花钱。街巷里,炕头上,大名县乡村曾经到处都有“掐辫子”的身影,这几年虽然干草编的人少了些,但仍不算罕见。编制出来的半成品,除了供应本地,山东、河南等地的草编加工厂也会到大名县及周边各县收购“辫子”。
作为非遗传承人,王群英一直有固定的农户向她提供“麦辫”。“我负责提供草编技术和草编原辅材料,分发到农户手里进行制作,最后对产品按质计酬,计件回收。”王群英告诉记者,“掐辫子”的农户里不少还是贫困家庭,仅草编一项,月增收能到2000余元。
手工编结收入偏低
不同于大名县“公司+农户”的模式,山东平度正在发展编艺产业。
平度市处于山东半岛制造业中心地带,2018年编艺产值达24亿元,草制工艺品产业已成为支撑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据了解,当地有80个村建立了草编工艺品加工点,加工户6000多户,从业人员2万余人,大部分编艺制品已转为半机械化加工。记者从平度市新河镇当地一家加工企业了解到,由于麦秆等自然原料价格高,手工编结的材料大多已替换成工业用纸。“冬闲一直是手工编结的旺季,这个季节家家户户正按企业提供的样本进行加工。”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编结历史传承悠久,但手工编结的劳动收入仍令人堪忧。据了解,一个熟练的农村妇女一天可以编织3个玉米包,编一个需要3小时,交给加工厂,每个可以获得5元的手工费。3个小时的劳动,只有5元收入,过低的劳动报酬正让手工编结日益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新京报记者王纪辛
编辑张树婧校对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