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孩子被上流社会家庭收养,比在穷困的亲生父母身边更好?

原标题:孩子被上流社会家庭收养,比在穷困的亲生父母身边更好?

今天要推荐的是美国作家丽莎·温盖特的《守护者》。因为丑陋的贩卖儿童经历,一个原本美满的七口之家被强行拆散,母亲因为难产去世,这些兄弟姐妹各自的命运也自此不同。条件不好的家庭,配不配有养育孩子的权利?这个故事引发了全美国的反思。

撰文|何安安

在介绍《守护者》这本书之前,想先说一则新近发生的新闻。就在一周前,美联社再次爆出韩国“兄弟之家”收容所的黑料,消息称,“兄弟之家”曾贩卖儿童给私人领养机构,而这些孩子被卖到领养机构之后,会被安置到美国、欧洲或澳大利亚的家庭中。从1979年到1986年,直接证据表明至少有19名儿童从该处被领养送往国外,另有间接证据证明至少还有51名儿童被如此领养。

看到这样的新闻,也许有很多人会想,这些被收容的孩子,能够被领养,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人们到底因为什么而愤怒?“兄弟之家”的故事要追溯到数十年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政府曾以清洁市容为由,将超过一万六千名无家可归者投入黑狱,“兄弟之家”就是其中一家收容机构,约四千人被关押在这里,他们中间的大部分都是儿童和残疾人,在这里,他们遭受了许多非人的虐待——殴打、强奸和苦役。在“兄弟之家”关闭以后,开发商在此地重建时,发现该处竟埋葬有约100块人类骸骨——而这正是电影《熔炉》的原型。

孩子被上流社会家庭收养,比在穷困的亲生父母身边更好?

电影《熔炉》剧照。

之所以在聊到《守护者》这本书时,先讲述了上面的新闻,正是因为,“兄弟之家”的故事,很难不让人们想起另一个打着“家”的名义贩卖儿童的黑暗组织——美国孟菲斯市的“田纳西儿童之家”。

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刻。从1920年至1950年,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美国“田纳西儿童之家”收养组织头目乔治娅·坦恩,靠着暗地里打通医院、警察以及政府部门,掳走贫困家庭的孩子卖给富人家庭,甚至包括一些好莱坞明星家庭。

孩子被上流社会家庭收养,比在穷困的亲生父母身边更好?

美国“田纳西儿童之家”收养组织头目乔治娅·坦恩。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坦恩只是一位慈眉善目,一脸富态的老妇女,一生致力于解救那些无助的儿童,她甚至还打破了过去人们通常认为的孤儿不受欢迎,孤儿内心有创伤等普遍流行的偏见,她被誉为“现代收养之母”,甚至还因儿童福利问题,接受过埃莉诺·罗斯福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妻子,也是罗斯福“新政”的幕后设计师)

的咨询。

发生在这本书里的故事,来自于真实的幸存者讲述,而故事主人公里尔的原型,就来自于“田纳西儿童之家”。这是一个充满着怪异和悲惨的悖论。不可否认,许多孩子因为这里摆脱了原本悲惨,甚至危险的生存环境,拥有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但与此同时,另一些孩子却被从他们原来的父母身边抢走,拐走,让他们血缘上的亲人从此悲痛欲绝。更为可怕的是,很多孩子后来被送进了收容所,在那里,他们遭受到无视、虐待,甚至猥亵……

据统计,在坦恩管理范围内彻底消失的孩子,数目可能高达500人。另有数以千计的人作为机构的获利工具,被人领养走了。事实上,这些被拐卖孩子的档案直至1995年才被公布,一些孩子早已因为在“儿童之家”遭遇的虐待而死去了,也有一些孩子最终找到了亲生父母,但因为“儿童之家”为了避免亲生家庭找到这些孩子,对这些孩子的名字、出生日期和出生记录做了手脚,以至于更多的孩子,永远失去了他们原本的家庭。

孩子被上流社会家庭收养,比在穷困的亲生父母身边更好?

《守护者》,(美)丽莎·温盖特著,徐培培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6月版

毫无疑问,一些孩子是“幸运”的,特别是那些原本就已经是孤儿,却因此被充满爱心的富裕家庭收养的孩子。但对于更多的孩子来说,他们与“幸运”绝缘,甚至经历了惨无人道的残害。即便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温盖特希望提醒我们,那些掩藏在“幸运”背后的残酷和黑暗,永远不应该被忘记。

作者:何安安

编辑:徐悦东

校对:翟永军

相关阅读:
“徐玉玉案”黑客杜天禹案写入最高法典型案例 杭州萧山区新挂出一宗地 起始价2.93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