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每位本科生都有导师 四年全程“保驾护航”

原标题:每位本科生都有导师四年全程“保驾护航”

每位本科生都有导师 四年全程“保驾护航”

 11月7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老师正在对学生设计的作品进行评讲。记者魏中元摄

“这是前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一篇分析文章,大家好好看一看。”11月2日晚,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郭晓东,在他所带的8名学生小组微信群里发了一篇文章链接,让大家学习。

文章里,周济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进行了很透彻的分析。“这让我们对专业发展的前景更加了解,大学里该做什么也有了方向。”大一学生牛立强说。

今年9月开始,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全面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学院90名专业教师,每位教师带6-8名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业、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等。为什么要开展此项改革?效果如何?重庆日报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每位专业教师带数名学生大一到大四全程指导

11月1日,郭晓东从巴南花溪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到两江校区,当天,他和自己所带的8名大一新生约定共进晚餐。饺子、烩面……8名学生分别来自天津、云南、贵州等地,他们买了自己爱吃的饭菜,和郭院长在食堂里围坐聊天。

“最近学习怎么样?每天的生活是怎么安排的?”郭晓东跟大家边吃边聊。“大一的课不多,我们还在适应。”“课前做预习,课后复习吗?”郭晓东又问。见大家摇头,郭晓东笑道:“这怎么行呢?学习要讲究方法,注重效率。”

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郭晓东是1978级的大学生,他给大家讲自己读书时的经历、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需要设立怎样的目标,做怎样的准备?”结合每位同学的情况,郭晓东给大家细划了从大一到大四的阶段性目标,大一重基础、规划,大二要夯实专业知识,大三形成核心能力,大四提升职场技能或考研深造等。

“课余参加体育、文化活动吗?”郭晓东鼓励大家:“不爱说话的同学恰恰要多参加演讲,不擅长交际的同学要多参加文体活动,弥补自己的不足。”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同学们意犹未尽。“导师一席话,让我们对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清晰了很多。”牛立强说,本来硕士研究生才有导师,现在学院给本科生也全部配备导师,每个学生都有指导老师,自己感觉有了“主心骨”,学习、生活都不迷茫。

“以前,总有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为不适应高中到大学的生活转变,沉溺于打游戏或没有人生规划,导致学业跟不上而申请留级甚至被退学。”郭晓东说,正因为此,从2014年开始,学院就开始探索本科生导师制,选派优秀青年博士和骨干教师给每个班级担任专业导师;2019年,学院全面实行更加细化的本科生导师制,学院90名专业导师,每位导师带6-8名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程指导学生的思想教育、学业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全方位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导师制让大家提前对专业有深入、创新的学习

11月7日中午,机械工程学院的几名学生,抓紧时间到花溪创新基地做实验,目前他们研发的“扫地机器人”已经进行到第三代。“我们正在参加学校的‘求是杯’创新大赛。”大二学生许可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第三代产品强化的是机器人对墙角等角落的扫除能力,“我们会增加更多的传感器和修改程序设计,以增加机器人的灵敏度。”

让许可印象深刻的是,为了参加2019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导师黎波带领十几名同学一起攻关。“当时大家都觉得太难了!”许可回忆,因为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然后进行建模、程序设计等,大家认为这对于本科生来说,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黎波一直鼓励着同学们,相信大家能行,并带着大家做数据测量,研究以前的项目再进行创新。历经几个月的奋战,同学们研发出上肢助力外骨骼等3款机器人,最后获得西南赛区最佳设计奖。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学生任洪樟提出用医用塑料管代替国外昂贵的材料,来制作做康复机器人的“肌肉”,这使成本降低到原来的几十分之一。目前,任洪樟已顺利考入本校机械制造专业攻读研究生。

“很感谢黎波老师的指导,大家在一个团队里,互相激励、学习,收获很大。”任洪樟说,如今,黎波老师又带领了3个组在创客训练营攻关,这样的导师制让大家提前对专业有深入、创新的学习。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钱学森在28岁的时候,就成为著名的动力学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1月11日晚,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丁军在自己小组的微信群中,给大家讲起了先进人物故事,以激发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

“力学比较枯燥、深奥。”丁军说,自己就经常给大家讲人物故事、机械技术发展历史等,以此开展专业+思政教育,“我还常常让自己带的8个本科学生,参与研究生的学术讨论等活动,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机械工程学院探索的本科生导师制里,老师们各展所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指导、影响学生。有的老师带领大家开展辩论赛,有的老师带领大家进行篮球赛、班级风采展等,以培养学生的思辨、交际能力和体质等。

“从学习、生活、到职业规划,导师都无微不至地关怀我们。”学院大四学生刘海林,在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都有获奖。谈及自己的成长,他很感谢教授《机械制图》的导师乔慧丽。

“乔老师常常住在两江校区,很晚都还在值班室里指导学生。”刘海林说,自己并非天资聪明的学生,但乔老师会带着自己和其他几名同学一起讨论、研究,几年下来自己成长很快,“学院还分年级、班级、分组建立了微信群等,我们有问题可以随时问导师,取得进步导师也会给我们点赞、鼓励,给我们莫大的鼓舞。”

“无论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在哪,我们导师的‘朋友圈’就在哪。”机械学院党委书记邹霞说,学院正是这样搭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平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阅读:
世界大河歌会广场音乐会万州专场举行 学与做结合 查与改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