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让文物回家 正因我们听见"遥远的哭声"

原标题:“遥远的哭声”,我们一直听得到|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近日,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的消息牵动无数国人心弦。从牛首、虎首、猴首在拍卖中回流,到马首、猪首被华商捐赠,再到鼠首、兔首由国外藏家返还……12尊兽首铜像,从0到7,等待了159年。受党报评论君邀请,今天我们来聊聊关于流失文物回归的那些事儿。

当人们站在圆明园海晏堂的废墟上,或许很难想到这里曾是一处华美绝伦的欧式景观。当年,十二尊生肖人身兽首铜像在这里依序呈“八”字形排开,每个生肖代表一个时辰,轮流喷出水柱,被称为“水力钟”。它们铸工精细,用材考究,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水平;“以水报时”所应用的先进科技原理,至今尚未被完全破译;中国传统生肖文化与西方写实风格造型的融合,使其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而回归兽首上的划痕与破损,则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所带来的伤痛。

人民日报:让文物回家 正因我们听见

文物,凝结人类智慧,维系民族精神,见证历史变迁。这也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便开始将遏制文物流失、抢救重要国宝提上议程的原因。近些年,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最积极展开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国家之一。从国内艰难寻访、各方出资购入,到国际谈判合作、海外主动返还,正不断开阔的文物回归之路证明,一个国家只有对文化遗产自重,才能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

此次“骏马”归来,将划归北京圆明园管理处收藏。这是159年以来,第一个回归圆明园的重要可移动文物,其意义不言而喻,也再次巩固了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文物保护国际共识。文物如人,有“姓名”,也有“祖籍”。当它们离开故乡,那些与生俱来的历史文化信息便也损失了大半。《红楼梦》中贾宝玉曾论及大观园中稻香村,他说这个人力穿凿而成的田庄,“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所以并不合适。文物也同样如此,我们强烈打击文物盗掘、反对非法贸易、支持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也是让文物回到自身所处的文化语境。当历经战火的颐和园宝云阁铜窗终归故里,使这座铜质建筑恢复完整形象;当商代皿方罍器身重回湖南省博物馆,再度与器盖合体;当唐代邓峪石塔塔身落地山西博物院,甚至有可能重回榆社县原存放地,使塔身实现永久的“金身合璧”……这些久别重逢,激发出巨大能量,既还原蕴藏于文物中历史的细节,也将人们拉回到历史的现场。

人民日报:让文物回家 正因我们听见

近日,一档综艺节目关注了一个论题:美术馆着火了,一幅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个你救谁?节目中,有人抛出一个颇为动人的比喻,对世界的认知越高,越能听到“遥远的哭声”。应该说,辩论本身决定不了对错,只是语言和思想技巧的展示而已,“眼前的哀嚎”和“遥远的哭声”本就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让文物回家,正是因为我们听见了“遥远的哭声”,不仅承载着亿万人民的爱国之心,更担当着促进文物研究、展示、教育、保护的重任。难以忘记,因对中国古代绘画修复技术不了解,国外某博物馆曾用日式方法对中国书画展开修复;无法回避,大批海外流失文物只能沉睡在库房的一角,等待重现世间的微茫机会。尽管流失文物在海外也发挥着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功能,然而,没有文化背景的支撑,没有系统研究的开掘,这些“遥远的哭声”只能化为零散的呢喃。

今天,中华民族血脉里敬畏历史、传承文化的基因,全社会对流失文物回归之路的高度关注,使“哭声”得以更近、更少。接流失文物回家,只是守护中华文明灿烂遗产的第一步。大力发展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重视对文物的全面展示、深入研究、妥善保管,积极推动相关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才能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这正是:战火硝烟杳然远,唯闻流失文物声。河清海晏逢盛世,当奏千古传颂音。

(文|马苏薇)

责任编辑:吴金明

相关阅读:
人民日报:14亿中国人绝不容许香港沉沦 关于香港局势 习近平的最新表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