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00年酱菜文化有讲究,六必居博物馆成前门“打卡”地
位于六必居酱园原址——前门粮食店街3号的六必居博物馆日前开门迎客。始创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的中华老字号六必居至今有近600年历史,“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家酱菜老字号如何展现悠长的历史和底蕴,跟随着新京报记者去一探究竟吧!
近百件藏品展示600年文化
前门粮食店街3号是六必居老店原址。从2007年筹建并搜集文物,到2014年12月25日破土动工,再到如今开馆,已有十余年时间。博物馆占地面积1853平方米,由“食肴之将”“源远流长”“涅槃重生”“与时俱进”四大单元,以及“六必居老井”“传承人工作室”“研学实践区”三大体验部分组成。
博物馆是中国古式的木结构建筑,为1994年重新翻建。新京报记者在现场看见,馆内陈列着六必居数百年来的账册、照片、功牌、印章、房契、算盘、油灯、酒壶、牌匾及生产制作工器具等近百件藏品。既有发掘的六必居明代老井,也有复原的昔日老店,将“六必工艺”采用人物雕塑和场景融为一体,人们还可以看见招牌酱菜从选料、处理到制作每个步骤的严格把关。
金字老匾大有来头
六必居最出名的是它的酱菜,它也是北京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显著的一家。六必居有12种传统产品,它们是稀黄酱、铺淋酱油、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甜酱甘螺、甜酱黑菜、甜酱仓瓜、甜酱姜芽、甜酱八宝荣、甜酱什香菜、甜酱瓜、白糖蒜。一处复原的六必居老店内,货架上摆放着六必居传承至今的12个经典产品及“洪宪”年间的广告。
博物馆悬挂的“六必居”金字老匾,大气又庄重,相传出自明朝首辅严嵩之手。此匾数遭劫难,仍保存完好,已成为稀世珍品。据史料载,庚子年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义和团火烧卖洋货的商店,“六必居”所在的前门外粮食店街遍地火海,伙计张夺标冒生命危险把大匾抢救出来,藏于崇文门外一带的临汾会馆。解放后,名匾曾被当成"四旧",之后又被送进北京展览馆。直到1972年,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代表团提出要到六必居参观,最终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才恢复六必居商号,重新挂上老牌匾。
“六必居”的字号大有来头。六必居来源于其“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的“六必祖训”。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六必”在生产操作工艺上可以解释为: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
古时候的六必居一直受到皇家青睐,博物馆内一顶红缨帽和一件黄马褂就是证明。据介绍,这是清代道光六年,六必居转让到内务府正白旗德源名下,酱菜被引进宫廷,为送菜方便,皇宫特意赏给六必居黄马褂、红缨帽各一件,后实物于上世纪60年代流失,现在展出为复制品。
身临其境体验“六必工艺”
博物馆还开辟出六必居明代老井、传承人工作室、研学实践区等三大体验区,游客在感受到六必居老字号文化历史的同时,也可以身临其境体验老字号“六必工艺”文化。可以说,博物馆方面并没有采取枯燥的方式向参观者介绍品牌、产品及文化,而是与大家进行有趣味性、实践性的互动交流,使人们能够欣赏到六必居悠久的酱菜制作传统、创新能力和技术专利。
馆内还销售六必居传统酱类及酱菜产品,特别是一些在超市或一般门店无法买到的特色产品,以及新推出的酱肉类产品,还包括北京二商集团所属品牌及全国各地的名特优新产品等,让参观者体会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老北京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地,例如南锣鼓巷、北京坊、三里河、粮食博物馆等,都成为了网红打卡地。六必居博物馆的开门迎客,也预示着这家老字号吹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号角。
新京报记者欧阳晓娟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编辑李严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