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路上阔步向前——我省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巡记之二
从2017年开始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以来,全省按经营性、非经营性、资源性三类资产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共安排改革工作经费7149.73万元,其中省级5717万元,市州级132.95万元,县(区)级1299.78万元。
为切实加强对全省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我省建立了“省级全面协调、市州督查指导、县乡主体责任、村组具体实施”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原省农牧厅、财政厅等九厅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青海省农牧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方案>的通知》,全省各地成立清产核资工作机构51个。
目前,国家级试点县湟中县、泽库县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西宁市作为第三批国家级整市试点市,改革有序推进。
全省8个市州45个县区,在县区级自查自验,市州级核查核验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省级验收工作。
增强“造血”功能,把“蛋糕”做大
十月末的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仿佛已进入冬季,漫天飞雪中,宁秀乡拉格日村推广培训基地,映入眼帘的“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民变股东,牧业变产业,社员变职员”红色标语,清晰醒目。
展示大厅墙上的“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折股量化明细”、“股权量化示意图”等,显示着拉格日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脉络、历程。
以藏族为主体的拉格日村有190户892人,全村总贫困户53户242人,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
“大会已经定下来了,明年一开春,村里最后没有入社的三户牧民就全部加入到股份经济合作社里面来了,这样我们的入社率就达到了100%。”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副理事长吉合多开心地说。
拉格日村的发展起步于生态畜牧业。在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俄多的带领下,曾经小小的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短短几年时间,拉格日村就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股份合作的新路子。“拉格日模式”被推广学习,前来观摩、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仅2019年上半年,就吸引了国家级、省内外数十个观摩团、调研组前来观摩调研。
而如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又为拉格日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7年底,拉格日村开始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3月,拉格日村组建了清产核资工作小组,制定清产核资办法,按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经营性固定资产、资源性资产三类资产类型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形成了清产核资数据,摸清了家底,建立了制度。
量化资产搞股份合作,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头戏。仅一年时间,拉格日村顺利完成了清产核资、人员界定、折股量化等改革任务,初步构建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并实现了从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到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转型升级,2018年底,成为泽库县首个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功的试点村。
“以开展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拉格日村将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与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融合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命名为‘拉格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项目资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经营范围为生态有机畜牧业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泽库县经管站站长万玛东智介绍。
在稳步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基础上,拉格日村在泽库县城开办了拉格日宾馆、商铺、铺面、畜产品加工直销店,在拉萨开办了畜产品加工销售店,解决村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和闲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问题,二三产业创收逐年提高,使后续产业成为拉格日村牧民脱贫奔小康的脱贫产业、小康产业。
目前,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拉格日村实行统一轮牧、统一配种、统一养殖、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分群养殖的“五统一分”经营管理方式,形成了以劳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为主的集体经济股份合作新模式。
2018年,拉格日村合作社牧户入社率高达98.91%,总收入达1200万元,实现纯收入754万元,社员人均收入15330元,呈现了“牧民入社率高、资金入股率高、资源整合率高”的态势。
在暖棚里查看牲畜膘情的牧民朝本加告诉我们,去年他们家分红45000元,外出务工的收入有20000多元,还有当放牧员的工资,收入很好。
“今年的分红大概在580万左右,比去年还要高一些。”俄多说。
以牦牛、藏羊高效养殖为主的草地生态有机畜牧业,是泽库县最具特色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能不完整、流转不顺畅、保护不严格等问题突出。
而拉格日村将“沉睡”的集体资产唤醒,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做大集体经济的“蛋糕”,这一成功的典型,折射出泽库县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
2017年,泽库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00个试点单位之一,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泽库县将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草地生态有机畜牧业高度融合发展,从实际出发,围绕牦牛、藏羊优势产业,推广普及发展草地生态有机畜牧业,着力补齐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的短板,在全县64个行政村中选择宁秀乡拉格日村、和日镇吉龙村、泽曲镇东科日村、多禾茂乡曲玛日村先行试点,初步建立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监管有力”的新型股份经济合作社。
“现阶段我们已确认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72689人,已盘点集体经营资产1.43亿元,非经营性资产5779.32万元,核实集体资源性资产998.78万亩(1亩≈0.067公顷,下同)。有效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和牧区村级财务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通过村集体经济几年的发展,2018年已有16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现了分红1086.72万元,最高的拉格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人均分红达6767.23元,有力促进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牧业变产业、牧民变股东、社员变职员’的泽库‘六变’模式,为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泽库县副县长周先加介绍。
集体经济壮大,“蝶变”效应显现
“我们东至沟村是脑山地区,过去村里都是土墙土路,下个雨,人都进不来。美丽乡村建设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前,我们东至沟村十年没娶过媳妇。但现在外面的姑娘都喜欢到东至沟来,村里外来的媳妇有云南的、江西的,还有来自咱们格尔木和互助的。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东至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村党支部书记李迎仁一见到我们,便兴高采烈地说着村子的变化。
“2017年到现在的三年时间,东至沟村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村容村貌和村民收入方面,最主要的是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村里打扫个卫生,谁都不动,现在都抢着来。以前村里开会,没人说话,觉得啥事情都和自己没关系。现在开会,都争着表达意见,想办法,出主意。”说起变化,驻村干部王强也打开了话匣子。
东至沟村是以藏、蒙古、汉等民族为主的聚居村,全村共有115户462人,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63.1%。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东至沟村党支部按照“一村一品”的理念,凭借本村旅游资源优势,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盘活村集体闲置林地320亩,流转建设用地11亩,利用财政扶持资金670万元,东西部帮扶资金150万元,全面撬动了村旅游发展,初步建成了“东至沟乡村旅游基地”,形成了规范有序的乡村旅游体系。2018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3567元。
村里建了停车场、木栈道,修建了21座休闲木屋,以前破败的林场变成了金林地。硬化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村子里整洁有序。乡村旅游开发不仅彻底改变了村子的面貌,还保护了环境。
以此为契机,村党支部带领农户发展“农家院”,如今,东至沟村农家院由原来的6户发展到14户,明年将增加至19户,为农户增收致富找到一条新的途径。
“夏天的时候农家院挣得特别好,现在天冷了,游客慢慢少了,不过在节假日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客人。我的农家院收入好,一年能挣个七八万。村里最不好的一年也能挣2万块钱。”开了农家院的村民王生春告诉我们。
“村里农家院的上限是25户,不能太多。为了规范经营,村里还成立了商会,除了特色菜,每家的菜价是全村统一的,单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村民经营理念的变化。”第一书记张全成说。
如今,村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东至沟村,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空前高涨,一些迁往外地的村民又悄悄把户口迁了回来,部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返回村庄,一个充满活力的东至沟村开始展现在人们面前。
“今后我们要走绿色有机的发展道路,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发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作用,依托东至沟村林场,争取财政扶持资金,建成348亩油用牡丹基地和和松龙潭口森林康养基地,为本村集体及村民增收提供优质保障。”李迎仁满怀信心。
据悉,截至目前,大通朔北乡已成立了18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召开了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制定了村产业发展规划,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活力。
2018年,我省确定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共和县、乌兰县为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县。2019年新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刚察县、海晏县、同德县及海东市平安区、乐都区作为国家级整建制试点地区,确定兴海、祁连2县为省级试点县。
“各试点地区立足本地实际,除了完成‘规定动作’外,主动加压,增加了一些‘自选动作’,开展前瞻性、创新性探索,呈现许多亮点。像湟中县创新土地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运行与发展,乌兰县创新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造,泽库县创新生态产业与股份制合作,互助县探索新型产业与集体股份合作经济的合作运行等等,为全省推进改革提供了可学习、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玉虎介绍。
美丽的青海高原,正在描绘着一幅幅风生水起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画卷。越来越多的集体资产从沉睡中醒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从少变多,农牧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释放新动能。(王玉娟朱国兴马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