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留住乡愁 延寿首个村级村史馆成当地"精神家园"

原标题:留住乡愁延寿首个村级村史馆成当地"精神家园"

留住乡愁延寿首个村级村史馆成当地

村民聆听村史。

在延寿县延河镇团山村,村民农闲时总爱往一间小屋里钻。这小屋为啥这么拢人气儿?村民们说,在这里能找到村里的日子,能看到过去的日子,也能看到现在的生活,还能想象到将来村里的变化。

这间小屋就是新建成的团山村村史馆,作为延寿县首个村级村史馆,这里已经成了团山村人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

小屋里打捞乡愁展望未来

村史馆里都有啥?10月6日,记者来到团山村村史馆,走进这间80平方米的小屋,一股浓浓的乡愁迎面扑来。

村屯由来、历史传承,小屋墙上的一张张展板追溯着团山村的历史沿革;英雄先贤、革命英烈,展板上讲述着一段段故事,带观众回味团山村的传奇往事。上世纪50年代的簸箕、木锨,60年代的大队会议记录……村史馆还设立了实物展区,一件件有年代感的实物,勾起村民对乡村往事的回忆。

不但有老故事、老物件,村史馆里还有新变化、新内容。村容村貌改变、扶贫扶志典型、产业带动成果,一幅幅照片配合文字记录着团山村的点滴变化;正在建设的新厂房、正在洽谈的新项目,这些动态信息也在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村史馆就像一个时光隧道,通过文字、图片、实物、视频影像等方式,生动展示了团山村的过去沧桑历史、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市委政研室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许雪莹说。为了建村史馆,驻村扶贫工作队煞费苦心。他们召集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讲述村里往事,又多次前往县档案馆查阅相关材料,对村民回忆和讲述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确认和核实。“村史馆的建设更要感谢村民大力支持,听说要建馆,很多村民送来了家里的老照片,捐出了家中的老物件,就像拼图一样,一点一滴拼凑出一个小乡村的历史往事。”许雪莹告诉记者。

传奇往事

“神枪手”一枪惊跑土匪

自从有了村史馆,村民没事儿就爱到这间小屋里看看,72岁的村民于振宏来的次数最多。因为村史馆里展出着他父亲于秉志的光荣事迹。摸着墙壁上父亲的事迹展板,于振宏给记者讲述了那段精彩的故事。

解放前,于振宏的父亲于秉志可是十里八村赫赫有名的人物。于秉志自幼与村里的“武把式”学习拳脚功夫,枪法更是准得出奇。24岁时,土匪进村来骚扰村民、劫掠财物。他组织村民英勇反击。当时,有一名土匪利用碾盘为掩护,于秉志在60余米外用土枪射击,子弹从碾盘中间拳头大小的窟窿穿过,一枪就击毙了这名土匪,吓得其他土匪落荒而逃,从此再不敢进村了。于秉志不但有一身本领,还有一颗报国之心。当年,解放军来村里招兵时,他应征入伍,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后来老人光荣退伍后,就回乡务农了。”回忆起父亲参军走时骑大马戴红花,乡亲们沿街送别的情景,于振宏脸上写满了骄傲,说到动情处,七旬老人不禁潸然泪下。

“父亲去世早,别说其他村民,现在家里的小辈儿对老人的事迹知道都少,多亏驻村工作队建村史馆,这几天我把家里的孩子们都叫过来好好看看……”于振宏说。

汲取力量

让村史馆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村里的贫困户李成祥是村里公益岗上的保洁员,每天收拾好村里的卫生,他就爱来村史馆,吸引他的是村里那些致富典型的经验故事。

村史馆里村民甄广厚的事迹最让李成祥感动。在团山村,甄广厚是人人称赞的“活雷锋”。谁家的家禽跑出院子,他看见了就给赶回来,插上门闩再转身离开;村里五保户家的窗台上,时不时出现一小兜菜,那也是他默默放在窗台上的。他不仅关心村民自身的事,还时刻把村集体的事放在心上。村路边沟的杂草长出来了,他就扛起锄头主动除草;村里的树枝长得太密,他拎着大剪子免费修葺;他还义务担任村里秸秆禁烧看护员、卫生监管员,自觉维护干净整洁的村容。甄广厚也曾是贫困户,但他没有意志消沉,一边义务做好事儿,一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搞家庭养殖,成功脱贫。

“老甄大哥就是我的榜样,以前总感觉先进人物距离我很远,今天突然感觉他们就在身边,今后要多学习,早点致富,把日子过好。”坐在村史馆里,李成祥感触很深。

许雪莹介绍,团山村人杰地灵,不仅先贤的事迹可歌可泣,现在的村里也涌现出很多先进典型,这些典型蕴含着一股可以拉动扶贫扶志的力量,因此,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密组织,开展了善举之星、脱贫之星、孝顺之星等系列扶贫扶志活动,并在村史馆展出这些人的事迹。“村史馆就是个平台,我们在这里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典型,引导、感染、带动发展动力不足的群众,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信心。沿着历史发展的足迹,紧随党的步伐前进,团山村将会在村史中汲取力量、守正创新,让团山村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相关阅读:
国际 伊朗发现530亿桶原油储量油田 鲁哈尼喊话美国 食品安全再提升、医保结算更便利……东莞主题教育成效群众看得见、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