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完善期货衍生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原标题:完善期货衍生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有不少因素制约期货衍生品市场功能发挥,其中投资者倾向于中远期合约,与实体企业生产周期严重脱节。

□完善期货衍生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完善商品期货衍生品市场体系、加快发展金融期货衍生品市场、完善场外期货衍生品市场体系三方面入手。

完善期货衍生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表现,也是深化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抓手。

当前,期货衍生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一是交易规模不断增长。2018年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额210.82万亿元,成交量30.28亿手。上期所、大商所和郑商所成交量分别位列全球同行第一、第三和第四位。按商品统计,豆粕、菜籽粕和苹果分别居农产品类前三名,螺纹钢、铁矿石和镍分别居金属类前三名。二是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从品种覆盖率看,体系日臻完善。截至2019年6月份,我国拥有商品期货49种、金融期货5种和商品期权6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明显。从交易活跃度看,既有交易活跃、功能发挥充分、国际影响力较高的品种,如铜、大豆等,又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易品种,如螺纹钢、甲醇等,部分品种具备国际或区域贸易定价能力。三是贸易定价功能初步显现。一些产业链长、市场流动性好、市场化程度高的期货品种,定价功能日益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农产品期货方面,大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优于现货市场;工业品期货方面,沪铜期货价格影响现货价格变化。四是资源配置功能开始显现。目前我国铜、螺纹钢等期货品种初步具备国际影响力和定价权,为实体企业生产经营以及投资决策提供价格信号功能支撑。五是风险管理功能有效发挥。目前我国白糖、豆油等交易投资较为活跃品种均能较好地发挥风险管理功能,有助于实体企业套期保值。

不过,当前也有不少因素制约期货衍生品市场功能发挥,期货衍生品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仍然存在隐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发展如火如荼折射出期货市场不能满足实体企业需求。以糖业为例,广西糖网为25%的糖类商品实现了电子化贸易,替代了期货市场应有的贸易定价和避险功能。二是境内企业广泛参与境外期货市场。目前我国多数业务跨境企业将大量资金用于境外参与套期保值,只有少量资金购买国内期货市场产品。对比国内外期货市场发现,制约期货市场功能有效发挥的因素包括:一是企业客户参与度不高导致市场功能发挥有限。截至2018年末,我国参与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不足10%,这一比例在同期欧美市场高达50%以上。二是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导致近月合约不活跃。交易所推出限仓制度和梯度保证金制度等降低了市场风险,但使得投资者倾向于中远期合约,与实体企业生产周期严重脱节。三是产品和交易方式简单无法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国内商品期货品种结构单一、交易方式缺乏层次,服务实体经济工具明显不足。

完善期货衍生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商品期货衍生品市场体系。配合国家深化资源性产品市场化价格改革,推出成品油、天然气、电力等多种期货产品上市,加快上市其他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期货品种。加快推出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商品指数及相关投资产品。二是加快发展金融期货衍生品市场。权益类期货衍生品方面,推出更多股票指数期货品种上市;适时推出基于个股期权产品、股指期权产品和ETF期权产品。利率类期货衍生品方面,加快上市3年期等期限国债期货品种,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汇率类期货衍生品方面,适时推出人民币对美元外汇期货产品,探索外汇指数期货产品、交叉汇率期货产品和外汇期权产品等。三是完善场外期货衍生品市场体系。一方面,积极支持具备衍生品开发能力和风险承受力的证券、基金和期货公司,通过柜台市场和金融机构子公司,开展远期、互换、场外期权等衍生品创新试点,以及基差交易、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定价服务等风险管理专业服务创新。另一方面,推进场外衍生品市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支持期货交易所以及其他具备条件的机构为场外衍生品市场提供交易报告、报价系统和场内清算等市场基础服务。按照先易后难原则,逐步拓展集中清算服务范围。

相关阅读:
中央财政提前下达多项转移支付 山西完成“携号转网”联调联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