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减负频频挑动家长神经 教育部:综合各方诉求科学合理减

原标题:减负频频挑动家长神经教育部:综合各方诉求科学合理减

新京报快讯(记者冯琪)近期,浙江起草的中小学生减负方案中“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后未完成作业可拒写”等内容引发关注。11月5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俞伟跃对此回应称,浙江的方案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另外这仅是一个征求意见稿,还会根据社会意见和群众反映去做调整和完善。

同时,对于近期频频引起热议的“减负”话题的现象、成因、破解思路,俞伟跃做了系统的说明。

“减负”话题频频引发热议

10月末,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文章刷屏,文中描述了南京市推行减负政策及随之而来的家长焦虑,“减负=制造学渣”话题引起热议。随后,南京教育局回应称,是由于存在对督查工作理解不准确、执行规定简单化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和部分家长的误解。

11月初,浙江省14个部门联合起草了《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了7个方面33条举措,其中“小学生晚9点、初中生晚10点不作业”等内容再次引发网友、家长讨论。

关于“减负”的话题总是能挑动家长敏感的神经。在不少家长看来,这种方式有些“一刀切”,提出“不要再给孩子减负了”。

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俞伟跃分析道,对于“负担”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认知水平等客观差异,对同样的课程设置和学科难度,不同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学生,所感受到的学习压力是不同的。也正因此,家长和专家、学者对减负的看法也不一致。

“有的家长提出不要再给我的孩子减负,有的专家认为学生负担不应该越减越轻,否则会影响国家长远发展。也有的提出要继续将减负进行到底,使孩子能够全面健康成长。”俞伟跃表示,减负工作必须遵循规律,综合考虑各方的诉求,把握好度。

剧场效应、片面政绩观……学业负担过重成因复杂

“学习不可能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合理的负担是学生激发潜力锻炼能力的必要条件。”俞伟跃称,通过对减负工作效果的评估发现,我国学生学校课内负担总体是适度的。

减负不是讲降低课程标准,不是让学生没有任何负担,而是要减掉不合理的负担。那么,不合理的负担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俞伟跃称,社会用人制度仍存在“唯学历”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家长的教育观念。家长为了使自己孩子上好学校,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形成的剧场效应。这样一来,校外培训造成了学生负担叠加、超负荷,这是目前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的原因。“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在俞伟跃看来,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观”片面以“清华北大升学率”、“一本率”以及其他的升学指标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这种倾向也逐级传达到学校老师学生。

此外,还有一些优质民办学校,想借由跨区域招生自主权的优势,通过各种手段掐尖招生,加剧了社会焦虑,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有增有减”,避免盲目减负、强制减负

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减负?

经过初步研究分析,俞伟跃称,减轻中小学生多种负担,不能简单地缩短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降低课业难度,而是要“有增有减”,减去强化应试机械刷题、校外超前超标培训等不合理负担,增强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避免出现无差别的全体减负、无目的的盲目减负、不实际的强制减负。

“学生的各种课外负担主要来自于校外培训机构”。目前,校外减负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摸排了40.1万所校外培训机构,存在问题的有27.3万所,整改完成率达到98.9%。此外,面向中小学的全国性竞赛缩减为29项,并从源头上控制社会培训竞赛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24个重点大城市,70%的小学实现弹性离校,开展了课后服务。

俞伟跃表示,对于减负工作,接下来,要继续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育人水平,推进课程改革,做好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着力发展素质教育;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课外减负;还要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强化素质教育导向,解决好指挥棒的问题;深入开展家校协同,积极建设家庭教育网络学校等。

新京报记者冯琪校对何燕

相关阅读:
景峰医药控股股东补充质押240万股份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究竟高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