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山西三大工程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原标题:山西三大工程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山西三大工程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中船重工晋城海装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员工正在作业。(王龙飞摄)

推进创新服务、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扩大开放协同创新,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我省将统筹创新参与各方力量,发挥创新各要素资金、人才、环境作用,促进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技术创新活动对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的全覆盖。

三年行动计划的目标是,2020年,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创办独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多方位覆盖,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合作普遍开展,创新合作项目全面覆盖。2021年,百项关键技术研发、百项创新项目实施、百项技术推广示范取得重大成效。力争通过三年的推进,到2021年,有研发机构、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比重,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数量均较2018年实现倍增,其中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比重达到100%。产业联盟实现对重点产业集群的100%覆盖。

3年内,我省要实施平台创新、合作创新、项目创新“三大工程”,引导、助力企业技术创新进程,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让企业技术创新见真见实见效。

平台提质增量

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

创新平台提质增量工程。我省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创办高水平独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中包含5个计划:

企业技术中心赶超计划:加快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到2021年,三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00户。

制造业创新中心梯次培育计划:推进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中心试点、省级中心培育试点四级梯次建设体系。到2021年,力争1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具备争取国家级资格,建成2户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户省级中心试点及省级中心培育试点。

启动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建立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培育库。到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500户。

开展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提量计划:加大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的支持力度,到2021年,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增加到70户左右。

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扩规计划:加强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空白领域建设布局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2021年,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60户。

合作深化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创新合作深化覆盖工程,目的是鼓励规上工业企业以产业联盟为载体,加强与大院大所、强校强企合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促进创新合作开展。

我省将拓展产业联盟规模,实现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集群的创新全覆盖。鼓励规上工业企业联合相关单位,围绕先进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12大产业领域的重点产业集群,产学研共建产业联盟。到2021年,全省产业联盟达到36个,覆盖所有产业集群。

夯实产学研合作基础,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支持企业联合省属高校与C9高校、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实现科研攻关能力与产业化能力优势互补。着力推进一批高水平技术在晋产业化,促进先进技术在我省落地生根。到2021年,省属重点国有企业全部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加强与业内龙头企业合作,形成强关联、深配套的良性发展格局。鼓励业内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省内企业的协作配套,推进实施精益生产管理。

增强国际化开放程度,鼓励规上工业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举办招商引资推介活动,促进我省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在境外设立、收购研发机构,吸引国外高端创新资源流入。

项目拓展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项目扩规拓展工程。鼓励规上工业企业加强对外技术、产品、人才等相关项目合作,逐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抓住产业转移机遇,通过创新合作实现错位联动发展,培育壮大支柱性制造业。率先推进我省高端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等支柱性制造业精准技术对接,力争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利用地区特色优势、优惠政策,引导创新资源和转移产业向产业集群集中。

培育新产业新动能,着力打造高成长性制造业新经济增长点。以价值链和产业链为发展牵引,通过有效承接发达地区的技术外溢来推动我省高增长制造业向规模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积极与发达地区合力建设新兴产业人力资源共享市场,利用科技人才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积累和应用。

积极利用创新项目合作,引进创新成果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推进“互联网+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兼并重组、股权联合、交叉持股等途径,使传统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结合,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促进资源整合和优化。

据了解,在“三大工程”基础上,我省还将实施“三个百项”。围绕支柱性制造业、高成长性制造业、传统制造业三大制造业,谋划实施100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增动能的关键技术研发,增强创新发展后劲;实施百项重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推动碳化硅、砷化镓、深紫外、安全可控整机、氢燃料电池等100个高技术水平、高产出效益的技术改造标杆项目实施;百项技术推广示范。推进各级各类试点示范建设,带动先进产品、先进技术和技术标准的应用,助力产品质量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到2021年,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达到10户;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达到6户,省级达到100户;国家级绿色工厂示范企业达到25家;省级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达到20个;打造中国“氢谷”,到2021年,在前沿新兴产业布局一批创新平台,力争在太原、大同、长治等城市开展氢能试点示范。(齐泽萍)

相关阅读:
本周冷空气频繁登场 北方雨雪交加气温或创新低 习近平: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