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科创板一周年:八成科创板公司营收净利双增

原标题:科创板一周年:八成科创板公司营收净利双增

截至10月31日,40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业绩和研发投入都保持增长,营收增长14%,净利增40%,八成科创板上市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同步增长。

科创板一周年:八成科创板公司营收净利双增

作为上市后的首份财报,三季报被视为科创板企业质量的“试金石”。截至10月31日,4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三季报(未包含11月1日上市的宝兰德)。整体来看,业绩和研发投入都保持增长,营收增长14%,净利增40%,八成科创板上市公司收入和净利润同步增长。

40家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691.16亿元,同比增加14%。其中,航天宏图、睿创微纳、乐鑫科技收入增幅达224.39%、133%、59.9%,分列涨幅榜第一、二、三位。六成(24家)公司营收增速在10%-50%之间,约两成(9家)公司营收增速低于10%。沃尔德、申联生物、杰普特、天准科技收入同比下滑,天准科技降幅最大,达19.06%。

从盈利能力看,40家科创板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总计85.81亿元,同比增加40%。不过40家公司盈利能力也明显分化,其中“赚钱”做多的是中国通号,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12亿元;传音控股归母净利润13.01亿元,位居第二。其他38家公司归母净利润都未超过10亿元。

传音控股的净利润增速也遥遥领先,达732.03%。其他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速均未超过400%,在100%-400%之间的有9家;21家净利润增速在100%以下。天准科技、新光光电、热景生物等10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速下滑,其中天准科技降幅最大,为80.12%。从多家公司解释来看,净利润下滑原因主要包括客户与订单的波动、规模扩展导致的费用增加、研发投入加大等。

说到研发投入,科创板主打的“硬科技”需要持续积累才能形成,因此研发投入也是衡量公司“含科量”的重要标准之一。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4%。

据三季报,40家公司中,研发费用最高的是中国通号,达9.08亿元;投入过亿的还有传音控股、晶晨股份、澜起科技、中微公司、虹软科技等9家公司。从研发费用同比增速看,睿创微纳前三季度投入增长102%,中微公司投入增长100%,航天宏图、新光光电等7家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超50%。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新京报表示,上市公司业绩季度性波动是正常的,有很多公司前三季度亏损,第四季度扭亏,且判断科创企业的成长性不能只看单个年度,高成长表现在阶段性,如3-5年。

他进一步称,科创板企业处在一个业务拓展阶段,暂时可能还在“烧钱”阶段,也未必会表现出净利润增长。对科创企业初期一般不会用净利润来衡量增长,但是营收是一个衡量指标,另外很重要的是融资速度有没有跟上来,如果没有,表明企业被抛弃或者投资不足,研发能力不强。

新京报记者程维妙

编辑岳彩周陈诗怡校对李铭

相关阅读:
河南滑县:增强检察建议刚性 组织被建议单位公开答复 京东的区块链实验:与700余商家开展溯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