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普利策奖经典话剧《晚安,妈妈》开演:聚焦原生家庭问题

原标题:普利策奖经典话剧《晚安,妈妈》开演:聚焦原生家庭问题

普利策奖经典话剧《晚安,妈妈》将观众拽入了对亲密关系、原生家庭、自我认同、生活意义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与思考之中,这些都是这个时代绕不过去的焦点话题。究竟有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的本质是权力关系的争夺吗?原生家庭真的可以影响人一生吗?

撰文丨新京报记者何安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上演了一部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的主题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一直传唱至今。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作家、音乐家、画家,通过音乐、文字、图画等方式歌颂母亲,也将母亲这一形象固化为一种理想化的单一模式——伟大、无私奉献。

但现实情况果真如此吗?真实的母女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在普利策奖经典话剧《晚安,妈妈》中,就呈现了一出耐人寻味的母女故事。《晚安,妈妈》1979年在百老汇首演大获成功,1983年获得普利策奖,成为了百老汇经典的保留剧目,被翻译成许多文字在世界各国上演。自10月29日起,《晚安,妈妈》在鼓楼西剧场上演,也拉开了鼓楼西剧场第三季经典剧目轮演。据悉,《晚安,妈妈》将演出至11月3日,之后还将上演《三块广告牌》鬼才编剧马丁·麦克唐纳力作《丽南山的美人》,及以殿堂级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剧作为蓝本的《婚姻情境》。

在演出正式开演前,《晚安,妈妈》线下座谈会在鼓楼西剧场开讲,《晚安,妈妈》话剧导演祖纪姸,剧中妈妈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林荫宇,奇葩说辩手、知名情感博主花希,电影《柔情史》导演杨明明,心理咨询师、简单心理平台创始人简里里共同就该剧的创作,以及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等话题展开了探讨。

普利策奖经典话剧《晚安,妈妈》开演:聚焦原生家庭问题

在“爱与理解,是最好的疗愈——《晚安,妈妈》线下座谈会”上,嘉宾们共同就该剧的创作,以及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等话题展开了探讨。

剧中的“生”与“死”其实是在讲人如何掌控命运

《晚安,妈妈》出自美国著名剧作家玛莎·诺曼之手,为观众呈现一出耐人寻味的母女故事,1979年首演百老汇便一举成功。故事发生在一个平常的周末夜晚,女儿突然向母亲发出自杀预告,一场发生在母女之间的情感风暴就此上演。作为导演,祖纪姸之前的创作一直偏喜剧为主,这也是她第一次尝试触碰严肃题材的外国经典话剧。祖纪姸说,自己在读完剧本以后,第一个想法是做不了,因为它超越了自己的解读和把控范围,因此自己的内心一开始是拒绝的。但这种拒绝,让自己开始了对这部剧的想象,“我开始不断在脑海出现一个形象,一个巨大的阁楼,这个阁楼可能是一个投下阴影的空间,里面承载着这个家庭所有的过去,所有的秘密,像一个倒过来的漏斗一样,一点一点渗透在这个家庭现在,(渗透在)此时此刻这个女儿的一生,以及她生命最后两个小时。”

林荫宇是剧中妈妈的扮演者,事实上,她曾在1993年和2015年两度执导《晚安,妈妈》,在十几年的跨度中,林荫宇对于妈妈这个角色,有着不断变化的认识。林荫宇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里边讲述了很愚昧的自杀,是写生与死,写人对自己命运的操控。“《晚安,妈妈》展现给观众的是什么?事实不能构成戏剧,必须由事件和行动来构成戏剧。”林荫宇认为,在这个故事里,母女之间生活在一个屋檐下,有着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透过这种母女之间的疏离,透视到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人类之间的疏离。《晚安,妈妈》获得过普利策奖,已经成为百老汇经典保留剧目,而普利策奖一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剧中的“生”与“死”,其实也不完全在讲自杀,而是在讲人的命运,我们如何来掌控。林荫宇进一步说,《晚安,妈妈》讲了人的选择,人的自主和人的自由。

普利策奖经典话剧《晚安,妈妈》开演:聚焦原生家庭问题

话剧《晚安,妈妈》剧照,李晏/摄。

作为主持人的商璐在《晚安,妈妈》中注意到一句台词,里边提到血缘关系就是偶然组合的一个错误,那么,我们如何看待血缘关系,真的是偶然吗?真的是错误吗?林荫宇认为,可能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偶然的错误,但是它一旦成为事实以后,怎么正确对待它才是我们更应该去做的事情。比如一个人认识另一个人是一个偶然,但今后两个人如何相处,就是相互经营的问题。

在血缘关系的联系之下,如何让对方更加接受自己?

电影《柔情史》与《晚安,妈妈》一样,都是从亲密关系出发,折射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这是它们的相似之处。杨明明说,《柔情史》的落点还是回归到母女,探讨亲密关系之内我们如何相处,“我觉得最好的人类关系都是由爱情关系出发的。”相较于父子关系,母女关系被认为更难相处,那么,如何才能相处得更好呢?在血缘关系的联系之下,如何让对方更加接受自己?

普利策奖经典话剧《晚安,妈妈》开演:聚焦原生家庭问题

电影《柔情史》剧照。

简里里回忆起自己刚刚学心理咨询的时候,学生们讲到了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那个场大概有40多个人,大家抱头痛哭了整整一个下午。”这令她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她那时候也处在和父母关系很紧张的状态。简里里说,老师当时的话对她帮助很大,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总是在学习怎么和别人相处。她认同林荫宇的观点,认为婚姻关系需要经营,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需要经营,整个家庭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经营。

花希是现场唯一的男性,他认为自己可能是90后的思维模式,他对于听到爱、包容、尊重这些“大词”会感到非常怀疑,因为听到的太多,而且似乎并没有对实际生活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认为他所面对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当然爱我的父母,但是为什么问题依旧存在?”花希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亲子关系包装成和谐的关系,亲子关系有些时候就是非常不和谐,那些不和谐的亲子关系落实到生活当中,会变成我们对自己的厌恶。为什么会厌恶自己?因为我们在身上看到了父母的影子。”花希认为,正因为此,他在看《晚安,妈妈》有一个瞬间,发现母女两个太像了,各自有各自的执拗和各自的力量,恰恰是剧中母女两个没有交流的环节,吸引了他。他在反思亲子关系时,意识到需要把自己厌恶自己的部分解决掉,跟自己对话清楚,知道自己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与其改变父母,不如改变自己,“我们是相对比较弹性的年纪,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心力解决问题,虽然我们辛苦一点,但是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他们不认为是问题,但是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就应该去做。”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徐悦东

校对丨薛京宁

全球奖金最高艺术奖在沪揭晓,得主作品探讨哥伦比亚内战 东莞前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出炉!GDP增速位居珠三角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