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丈夫掌钳妻子抡锤白洋淀端村这家打铁人传了五代
两人结婚近40年,干活儿时从没计较过,如今一起打铁配合依然默契,六七十种工具夫妻俩都会打
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在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端村东堤路,有一家夫妻档打铁铺。“叮当叮当……”每天早上7点,赵小铲和刘大新的打铁声就开始响起来了。
俯瞰端村。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还未进村时,逢人便问,大家都知道黄家烘炉。“顺着这条街一直走,门口挂着黄家烘炉牌子和一张照片的就是他们家。”“错不了,咱全村就只有这一家打铁的。”
在河北的广袤田野上,打造传统农具,过去从来都离不开打铁人,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普及,“叮当叮当”的打铁铺,在这些年越来越罕见了。
赵小铲(左)和刘大新(右)。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烘炉传承人赵小铲,制作各种刀、大镰、渔叉、铲、厨刀等农用具。一块褪了色的牌子,介绍了赵小铲46年的手艺。
赵小铲打铁的手艺是祖传的,到他这代是第五代。原来黄家烘炉是黄氏家族传承,但后来黄家没有儿子,闺女嫁给了赵家,就把手艺传给了赵家。赵小铲从小跟父亲学打铁,18岁开始打铁,24岁就掌钳了,年轻时带着4、5个人打铁。
刘大新和赵小铲打铁时配合默契。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有句老话说,天下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打铁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打不了铁,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日复一日,收入又不高,一般人还真坚持不了。2008年,打铁不够家里的开销了,儿子提出外出打工,为了把这套手艺传承下去,刘大新接过了大锤。刘大新和赵小铲结婚近40年,两个人从没抬过杠,干活儿时也从没计较过,如今一起打铁了,配合一样默契。
刘大新接过大锤十多年,寒来暑往,铁花飞溅起来把衣服都烫出了洞,裤子坏了一条又一条,夏天最热的时候,汗水浸透的衣服都可以拧出水来。
“曾经鼎盛时,人们打苇预订的镰够打一年的。”赵小铲说,“这一方人都离不开俺们这盘炉。”现在有的农活都机械化了,但有的小工具还需要打造。现如今,夫妇俩冬天干白洋淀冰凌上的活儿,打镐、脚齿、凌枪等冰上用具;春天就干农业里的活儿,打锅、镰、锄等农民用具,六七十种工具夫妻俩都会打。
打铁可以养家但不能发家。赵小铲告诉记者,打铁不像别的活计,每天干多少活都是有定数的,打多了就累着了,打少了挣不了钱。夫妻俩一天最多能打5-6个大刀,难一点的凌枪一天只能打4个。一把菜刀便宜的30多块钱,好一点的50多块钱,打铁也就是维持生活开销。
刘大新和赵小铲。新京报记者王巍摄
现如今,端村仅剩黄家烘炉一家打铁的了。“俺们这一生就是打铁的,别的没干过也没想过。”刘大新今年67岁,赵小铲64岁,老两口儿如今也有点发愁,该如何把世代相传的黄家烘炉打铁技艺传承下去。
新京报记者耿子叶摄影王巍
编辑张树婧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