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聆听金色谷地里的“脱贫之声”——脱贫攻坚的同仁探索

原标题:聆听金色谷地里的“脱贫之声”——脱贫攻坚的同仁探索

聆听金色谷地里的“脱贫之声”——脱贫攻坚的同仁探索

扎毛乡卡苏乎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牧民群众搬进“幸福居”,铺平“脱贫路”。魏慧敏摄

同仁,藏语称“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藏、汉、土、回、撒拉、保安、蒙古等多民族在这里聚居,特殊的历史背景、区域环境和民风民俗,培育了世界非遗“热贡艺术”这一独特文化,但观念保守、发展滞后的问题在这里也很突出。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29个,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86户12565人,贫困发生率为20%,被确定为全省15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面对这场“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艰中之艰”的硬仗,过去的三年里,同仁县瞄准短板,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强势整合项目资源,优选配强攻坚力量,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全力攻克贫中之贫。

金秋时节,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在静静的隆务河边,一起聆听同仁在脱贫攻坚中的铿锵足音——“我们住上了新房!”“孩子上学不用愁啦!”“我现在也是一名产业工人了!”……这些改变,正是同仁群众生活越过越幸福的写照,更是同仁县党委政府依托县情实际,锲而不舍攻坚克难,探索具有同仁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的具体体现。

修路入户、产业进村、盖新房搬新家……脱贫攻坚政策的落实落地,犹如春风十里,吹入了贫困农牧民家,秋冬寒凉的同仁大地上,脱贫攻坚的热浪,一浪高过一浪。从易地搬迁安置点到文化扶贫产业园,从挂满“黄果”的经济林到采挖当归的田间地头,每到一处都能听到群众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脱贫致富后的喜悦。

精准,靶向施力现亮点

房屋下陷、墙体裂缝,曾经的同仁县扎毛乡卡苏乎村地处山大沟深的地方,因频繁的地质灾害,村民始终居住在“陋室”里。

“今年新修的房子明年可能就成了危房,群众的居住条件非常差,还时常伴随着危险。怎么办?只能通过易地搬迁,把群众搬出来!”扎毛乡乡长黄万军说,2019年8月份,全村220户村民整体搬迁,开启了新生活。

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记者来到卡苏乎村,还没走出山头,便远远望见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安置房。屋外寒意阵阵,屋里却暖意融融,火红的炉火上奶茶飘香,切旦一家正在忙里忙外地收拾新屋。

“以前我们不习惯睡床,在当地干部的引导下,我们实现了从地上睡觉到床上睡觉的巨大转变,搬到这里我们出去打工更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从帐篷到土坯房再到如今的砖瓦房,切旦一家人在不断“升级换代”的房子中感受到了浓浓的获得感。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卡苏乎村只是千万种贫困中的一类。每个地方扶贫对象不一样,工作方法也应该不一样,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重在找对路子、开好“方子”,明确“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县结合实际,制定“八个一批”行动计划和“十个专项”行业方案,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推动脱贫攻坚战从“打响”向“打赢”发展,“打赢”向“打好”转变。

脱贫攻坚“计天”“读秒”。精准扶贫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4.23亿元,全县进入了减贫成效最明显、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截至2018年底,已实现22个贫困村脱贫退出、2410户10109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下降到4.3%,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2019年,全县还剩下7个贫困村、695户2804人贫困人口,今年计划全部‘清零’,坚决完成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摘帽的目标,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据同仁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梁晓华介绍,今年,同仁抢抓国家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政策机遇,坚决实现“清零”目标。

脱贫有多难,同仁就有多拼!通过三年集中攻坚,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七个100%”和“两个全面保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互促双赢,扶贫产业根基进一步筑牢。

唐卡,指尖勾勒幸福梦

深秋时节,坐落在同仁县隆务镇吴屯下庄村的同仁县热贡龙树画苑的一间画室里,画苑副院长完德尖措正带着七八个二十岁上下的学徒绘制唐卡。

画草图、上颜色、勾金线……今年19岁的斗拉官却乎画得格外细心。他出生在“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的吴屯村,对唐卡有着一份更深的情感。

“我们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部门的推荐下,我和姐姐来画苑学习,这几年我们在画苑免费吃住还免费学手艺,姐姐绘制的唐卡已经向外出售了,一年下来有4到5万元的收入。如今,像我们这样学习唐卡艺术摆脱贫困的人越来越多。”斗拉官却乎说。

一幅幅精美唐卡是斗拉官却乎对艺术传承的追求,也使更多贫困群众叩开了通往幸福的大门。

热贡艺术是同仁县脱贫攻坚重要的产业支撑。近年来,同仁县积极引导扶持民间艺人投资,先后创办了黄南州热贡画院、热贡龙树画苑、热贡布达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金轮热贡艺术有限公司等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在组织、引导热贡艺术品走向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按照全州“一区四园多点”的发展布局,同仁县编制完成了《同仁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加快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实施了“千家万户”工程,培育了一批热贡艺人和知名文化企业,形成了以唐卡、堆绣、藏戏等为主的热贡文化产业群体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好局面。

“以创作基地为平台,下设各类扶贫车间20余个,今年接受培训创业8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573人,力争到2020年培训人员达到2000余人,基本实现有意愿的贫困人口掌握一门热贡艺术技能。”梁晓华介绍,截至目前,依托热贡文化产业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扶贫车间,采取“政府+文化企业+贫困户”的模式,辐射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破解扶贫产业选择难题,现已建成唐卡、堆绣、泥塑、雕刻等4个文化扶贫产业园创作基地。

在这片滔滔黄河流过的金色谷地上,脱贫奔小康的目标正通过唐卡艺人的笔端逐步变为现实。

产业“生根”,合力精准助脱贫

“在家门口的果园里上班,每个月有1000元收入,还有政府发的低保金,日子过得好着呢!”今年76岁的闹日加是保安镇赛加村黄果经济林的一名林业管护员,他的主要职责是守护好这片经济林。

深秋,站在赛加村宽敞的村道上放眼望去,金灿灿的黄果挂满枝头。“我们村的土壤属酸性,适合种植黄果,2017年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建设高标准黄果经济林26.7公顷,等这些果树都开始挂果了,咱们村又有了增收新产业。等明年春天,我们还打算举办梨花节,让更多人来我们村里赏花旅游……”第一书记尕藏本脸上笑开了花。

攻坚重在攻“尖”,根治“穷”病,对此,同仁县开出“良方”——发展产业,精准脱贫。

脱贫底气足不足,要看产业旺不旺。

抓好特色,以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同仁县加大特色种植培育力度,编制完成《同仁县黄果梨种植项目实施方案》,目前,黄果苗木种植10.85万株,占地200公顷;无刺花椒种植1.48万株,占地13.3公顷。

以县级扶贫产业园为平台,2018年在加吾乡等地流转土地117公顷,每亩年土地流转费220元,种植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藏药材,其中贫困户土地流转17.3公顷,户均收益1588元,贫困户参与务工的人数为136人,人均收益2840元。

按照“村有集体产业、户有小产业”的目标,投资2.4亿元实施了扶贫产业园、光伏扶贫、旅游扶贫、村集体产业、到户产业等扶贫产业项目,已实现各类产业收益3620余万元,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进一步提升。

盘活山山水水,发展乡村旅游,扎毛乡扎毛村吃上了“旅游饭”;26.7公顷荒地摇身变成黄果经济林,保安镇赛加村捧起了致富的“金饭碗”;大力发展中藏药材种植,黄乃亥乡阿吾乎村、日秀麻村探索出了一条种植增收路;守着好山好水,生产山泉水,隆务镇措玉村打通了致富“活水”。

围绕产业发展、政策保障等精准脱贫途径,同仁县用“绣花”功夫扎实推进健康扶贫、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脱贫攻坚工作,一股朝气勃勃、充满自信与生机的力量正在金色大地生长,一幅幅勃勃生机的致富新画卷正铺展开来。(孙海玲)

相关阅读:
群众的连心人 ——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优秀第一书记康尚涛 同心共筑生态边界 青藏两地警方四所一站建立跨区域警务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