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看货币政策,要看稳健取向信号

原标题:看货币政策,要看稳健取向信号

近期发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尤其是在今年9月,各项金融数据整体好转,普遍高于市场预期。

虽然数据良好,但同时出炉的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让人有些担心。今年9月,CPI同比上涨3%,为2013年12月以来的高点。

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球已有超过30个经济体降息。10月底,美联储还将公布议息决议,市场预期,美联储仍有较高概率再度降息。

CPI走高、外部降息潮汹涌,这使得接下来的货币政策走向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席卷全球的降息潮面前,我国会不会亦步亦趋?CPI走高会不会使得前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走向收紧?

先看降息潮。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我国货币政策一直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主要根据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预调微调。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继续坚持稳健的取向,不搞“大水漫灌”,在保持定力的同时,加强逆周期调节,做好预调和微调,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如近期,央行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就是通过改革的办法来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起到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作用。

再看CPI。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对内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因此需要关注物价。CPI是央行货币政策关注的重要指标。但物价指标并不止一个,除了CPI,还有核心CPI、PPI、GDP的缩减指数等,都需要予以关注。

关注CPI,同样需要关注CPI走高的原因。此次CPI涨幅重返“3区间”主要受肉类食品影响,是典型的结构性上涨,而非货币扩张导致。随着今年保供稳价措施效果的逐渐显现,再加上养殖户补栏积极性的回升,市场预计,今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将探底趋稳,猪肉市场供应有望逐步稳定和恢复。在此背景下,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即便个别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或超过3%,今年仍然能够实现年度物价调控目标。

“当前中国并不存在持续通胀或者是通缩的基础。”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强调,我国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但是也要防止通胀预期扩散,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央银行需要关注预期的变化,释放出稳健的信号。一方面,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长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另一方面,还须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坚持用市场化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相关阅读:
农发行与江西签署合作协议 中国营商环境排名跃升至全球第3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