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水产养殖业锁定“绿色”目标

原标题:水产养殖业锁定“绿色”目标

2019年,对水产养殖业来说,堪称政策利好最大、转型动能最强的一年。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在日前举行的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现场会上明确表示,水产养殖业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全过程,既为百姓提供优质、绿色、生态的水产品,又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丽景色——

对水产养殖业来说,今年堪称政策利好最大、转型动能最强的一年。今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产养殖业发展历程中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政策利好。如今,全国水产养殖布局形成了“稳定池塘、拓展远海、控制污染、修复环境”的新格局。

“我们全面调优养殖生产布局,绿色发展产业方向已经确立。”在农业农村部日前于浙江德清举行的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现场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生产全过程,既为百姓提供优质、绿色、生态的水产品,又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秀丽景色。

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全世界每三条鱼就有两条来自中国,中国每四条鱼有三条是养殖的。不同于其它主要渔业国,我国水产品主要来自水产养殖业,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在“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下,水产养殖业发展成绩斐然。2018年,我国养殖水产品总量4991万吨,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77%以上,占世界养殖水产品总量60%以上。养殖捕捞比由1978年的26∶74提高到2018年的77∶23。

在于康震看来,水产养殖业高速发展有两大因素。一是得益于渔业科技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在水产育种、疫病防控、营养饲料、养殖装备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二是政策和改革因素。在我国大农业中,渔业是最早引入市场化改革的产业。“放开渔业经营管理体制”“放宽水产品购销政策”两项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主导作用,极大调动了养殖者积极性。

不断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对水产养殖业累计投入超过16亿元,实施了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和深水抗风网箱推广等重大项目。现代水产种业体系、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平稳推进,累计投资9.7亿元,支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制(繁)种项目建设。各地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省级及省级以下地方财政累计投入249.3亿元支持水产养殖设施提升。

不过,水产养殖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分析说,一是产业大而不强。水产养殖生产总体规模很大,但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传统养殖方式占主导地位,技术、装备相对落后。二是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繁多,但优质水产品供给不足,进口水产品销量不断攀升,国内大宗产品占比较高,优质特色品种供不应求。三是产地环境不优。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密度过高、局部地区养殖污染环境等问题。

更注重养殖环境保护

做强做优产业离不开健康养殖理念。深秋时节,江西赣州定南县天九镇东山村稻虾种养基地,一片片格子状稻田依着清澈溪流分布,稻田里一只只小龙虾窜动着。目前,基地的110亩水稻已经收完,150亩小龙虾正陆续收获。基地负责人李先配说,稻虾共生能降低水稻病虫害,小龙虾粪便又成为天然肥料,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巡视员龙宇闻说,目前,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30万亩,亩均增效1600元以上,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30%以上。

如何突破养殖污染这一瓶颈?201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稻田综合种养和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示范,将养殖尾水作为有用的资源循环利用。2016年起,开展洞庭湖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连续3年在沿湖4个主产县开展尾水整治试点。如今,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已从提高产能产量,转变为提升污染防控能力上来。各地开展了尾水处理、循环用水等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实施环保型养殖渔排、环保浮球替代传统养殖设施行动,推广了污染防控新技术新模式。

浙江省德清县禹越镇水产养殖面积近2万亩,通过渔业养殖尾水治理,倒逼渔业转型升级。目前,该镇年产黑鱼约1万吨,销售收入约2.5亿元。木桥头村西坝里渔业养殖尾水治理点是全镇163个尾水治理点之一,治理面积747亩,主要品种是黑鱼。记者看到,该治理点建有过滤坝及生态渠、沉淀池、曝气池、洁水池,采用“四池三坝”治理模式,实现尾水达标排放。如今,这里已是村民休闲好去处。

“山东省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养殖从离岸走向深海。”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介绍,截至目前,山东省创建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项目89处,其中32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的37%。在全国率先建设海洋牧场观测网,建成21处海底观测站,有效提高了水域环境质量状况掌控能力。目前,单次养殖产量达1500吨的大型智能深水网箱“深蓝1号”,已开赴黄海冷水团水域开展高价值冷水鱼类养殖。

推进升级改造规范化

从世界渔业发展趋势看,天然渔业资源大部分已呈现充分利用或过度利用状态,而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未来水产品供应将主要依靠水产养殖业。“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还有适宜养殖的广阔海洋、稻田和盐碱荒水资源,发展前景广阔。”于康震说,要以减量增收、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让水产养殖业在农业领域率先全面实现绿色发展,推动我国由水产养殖业大国向水产养殖业强国转变。

随着养殖生产布局全面调优,产业发展明确了正确方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得到各地的重视,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三区”划定工作积极推进,截至目前,水产养殖主产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基本完成,1427个县级人民政府发布规划。各地严格实施规划管控措施,控制限养区养殖规模,转移禁养区内水产养殖,共撤出网箱网围21.9万亩。全国水产养殖布局形成了“稳定池塘、拓展远海、控制污染、修复环境”的新格局。

福建宁德是全国大黄鱼和鲈鱼之乡,但以往无序无度的海上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福建省海洋和渔业局副局长钟声说,2017年起,宁德打响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战。宁德创立全塑胶渔排设施升级改造模式,推动升级改造规范化开展。引进新材料生产企业42家,保障新型养殖设施供应。截至目前,清退禁养区渔排14.8万口、藻类2.4万亩;升级改造养殖区和限养区渔排24.9万口、藻类34.1万亩。通过整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当地绝迹多年的中华白海豚重新回归频繁活动。

湖北省启动水产养殖减量用药行动,生产方式不断转绿。“持续针对抗生素及禁用物残留、投入品、重点品种及休药期等环节开展专项整治。”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林伟华说,目前全省共有55个县(市、区)先后建设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920个示范基地和31个流通企业已纳入追溯管理。在养殖池塘水域建立水质监测点,选择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水体开展水质监测,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对比,已覆盖湖北主要水产养殖品种。

相关阅读:
燃煤发电将告别“标杆价” 警惕,“熟人”声音也可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