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注意看这里!普通艺术爱好者观展指南
普通人应该如何轻松愉快地享受一场艺术展呢?当我们在看艺术展时,我们在看什么?当我们在参观大师作品时,怎样才能有所收获?层出不穷的艺术展,是否都值得一看?当下流行的多媒体“网红”展,观看价值到底在哪里?知乎艺术达人翁昕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撰稿丨记者何安安
当我们在看艺术展时,我们在看什么?当我们在参观大师作品时,怎样才能有所收获?层出不穷的艺术展,是否都值得一看?当下流行的多媒体“网红”展,观看价值到底在哪里?当我们置身于巴黎卢浮宫,却发现什么都看不懂,又该怎么办呢?
正如翁昕在《如何看懂艺术2》序言里所说的那样,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只需要支付机票和博物馆门票,就可以走到几乎任何一件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真迹面前,它和我们所站的位置相隔不到一米。但显然,这些位于恒温恒湿展柜中的画像,在博物馆中不过是一件件孤单的文物,它和我们之间有着许多隔膜。翁昕认为,只有了解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看懂艺术。
《如何看懂艺术2》,翁昕著,未读•艺术家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9月版。
还记得今年下半年伊始,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毕加索作品展每天都排起长龙,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展”也成了网红打卡圣地……这些杰出艺术大师的作品与我们的生活距离越来越近。但是,对于这些展览来说,我们要的可能不仅仅是成为“日均到场数千人”中的一员,越来越多的普通艺术爱好者,希望可以知道圈内人究竟如何观展?
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轻松愉快地享受一场艺术展呢?在日前于北京中信书店举办的一场以“像行家一样参观艺术展”为题的分享会上,独立艺术经纪人、知乎艺术达人翁昕根据自身多次参观中外展览的经历,讲述了在面对几十个展厅、上百个艺术家作品时,该如何有的放矢。在翁昕看来,威廉•德•库宁和弗朗兹•克莱两位上世纪活跃在纽约的抽象艺术大师,绝对是看展的行家,“他们有一个主张,说欣赏艺术就跟平常吃饭是一样的。如果一口气在一顿饭当中吃了太多的菜式,就是消化不良,所以他们主张,看画的时候也要尽量少看,要看得精。”
翁昕在一场以“像行家一样参观艺术展”为题的分享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观展经验。
看展的当场要把注意力放在作品本身
翁昕首先强调了在观展前进行阅读的重要性。那么,读艺术史读的是什么?我们又为什么阅读艺术史?艺术史能告诉我们什么?艺术史又是什么?
翁昕以莫奈的作品《睡莲》为例,这些印象派的史诗级作品到底好在哪里?一个初看者可能会感觉画面很好看,颜色很养眼。那么,如果阅读完艺术史后,重新看莫奈的这幅作品,是否就可以完成一篇四百字的作文,说明自己比之前更懂艺术呢?并非如此,看艺术史并不要往自己头脑里加入知识点或者成见,“莫奈的画作好在哪里,他的作品和之前的艺术家创作风格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才是我们读艺术史的时候要读的内容。”
莫奈《绽放的睡莲》,约1914-1917年作,拍出了8468.75万美元的高价。
那么,艺术史都要解决哪些问题呢?翁昕以《大卫》为例,《大卫》是《圣经》里的故事,《圣经》中用大卫的桥段说明信仰的力量,而这正是艺术史率先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这个作品讲述了什么故事。这之后,艺术史需要说明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米开朗琪罗一定要做这件作品吗?这件作品是因为它是米开朗琪罗做的才有名气、才重要,还是米开朗琪罗因为这件作品奠定了他的地位?”翁昕说,接下来,艺术史还会关心米开朗琪罗为什么要做这件作品?是谁找他做这件作品的,以及做完这件作品以后发生了什么?在米开朗琪罗之外,多纳泰罗、贝尼尼等艺术大师又会如何演绎作品等一系列问题。翁昕说,了解这些东西,可以让我们在观看艺术时产生更多的联想。
展览前言除了策展人自己对展览的理解外,更多会向读者阐述这个展览讲述了什么事,展出了哪些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和今天的我们有什么联系和影响。翁昕说,这些展览前言和艺术史书不同,往往会非常简明扼要,涵盖许多方面的内容。这种阅读会让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将观看展览的体验,变成阅读展览的体验,“而事先对艺术史的积累最大的好处,不在于我们看展的时候能说得头头是道,而在于看展的当场能够解放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品本身。”翁昕说,观看艺术展的核心在于观看,而不是阅读,“如果只是阅读的话,我们就舍本逐末。即便是阅读艺术史得知《大卫》是超过5米的巨大雕像,但是这个‘巨大’的感受只停留在概念上,只有亲自观看我们才能意识到这样的尺寸有什么样的价值。”
在博物馆里拍照是一个跟自己对话、思考的过程
翁昕出身于艺术世家,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苏富比艺术学院(伦敦)。回国后,翁昕成为独立艺术经纪人,为中国藏家介绍并寻找海外经典大师名作,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大小博物馆、画廊、艺术机构、私人基金会等,服务藏家包括大型私人银行顶级客户。同时,他对每件名作的前世今生了然于胸,除了在知乎Live等平台以及书店进行过数十场分享会外,他还筹划写作了艺术科普书籍《如何看懂艺术》系列。在他笔下,深奥的艺术史也变得容易读、便于记忆。
《如何看懂艺术2》插图,契马布埃,《圣母子与两天使》(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wo Angels)。
有效运用时间是翁昕提出的第二个看展的观点。“有效运用时间不等于抓紧使用时间,这两个有很大的差别。”翁昕以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为例,所有人去卢浮宫都要看《蒙娜丽莎》,但后面一整片区域收藏着非常重要、在全世界都首屈一指的古埃及和中东的文物,却鲜有人光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看展的时候,往往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观展热情和体力,同时过低地估计展览的信息量,大部分人看完《蒙娜丽莎》所在的区域就没有了体力,“看展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展品往往是看不完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翁昕的建议是在出行之前制定主题。
第三条则是把艺术带出博物馆,也就是说,让参观艺术展览获得的体验,能够在生活当中延伸更久的时间。翁昕给出的一个基础建议就是在看展之后购买和展览艺术家相关,或者和展览主题相关的书籍,“我们没有必要一上来,就一口气看整个世界的艺术史,从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开始,可能体验会更好。”
第二鼓励的方式则是在博物馆里拍照,不光要拍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还要拍作品中那些感动自己的细节。“拍照的好处是什么?”翁昕说,拍照实际上是一个在跟自己对话、思考的过程。同时,拍照可以留下让自己感动的瞬间,却不会影响我们在现场的观展体验。除此之外,他还鼓励大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些照片,“艺术史是他人的观点,而你分享出去的,选择拍下来的,才是跟你有关的艺术史。”
《如何看懂艺术2》插图,博纳文图拉•贝林吉耶里,《圣方济各祭坛画》局部。
那么,当我们涉及沉浸、互动的当代作品不明所以的时候,要怎么看呢?翁昕的建议是,像威廉•德•库宁他们那样,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翁昕将自己看不懂的作品分为三类:一类叫做看不懂也很讨厌;第二类是看不懂而且我没感觉;第三类叫做虽然看不懂,但是觉得好像很有意思。但不管我们在现场的时候知道还是不知道,并不会改变我们观看作品的体验,“观看本身在现场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何安安
编辑|李阳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