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这本书可以激活我们的心灵

原标题: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这本书可以激活我们的心灵

英国作家巴里·海因斯的《小孩与鹰》是英国的国民读物,改编的电影在英国电影学院评选的十大英语电影中,排名第七。这个讲述一个小男孩和一只鹰的故事,为何有如此魔力?因为它击中了我们的内心——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同样的渴望:成为一只鹰。

撰文|宫子

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这本书可以激活我们的心灵

《小孩与鹰》

作者:(英)巴里·海因斯

译者:赖肇欣

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今天要为你推荐的书,是一本在英国大众间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小孩与鹰》。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比利。他是个十五岁的小男孩。但是,和国内十五岁的中学生不同,比利可没办法过上每天起床上学,下午放学回家休息的生活。他的母亲身上欠了一堆债务,所以,他必须在上学之外的时间打工,赚钱,这让他有些时候觉得,上学是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在家里,除了母亲之外,比利还有一个五大三粗的哥哥,但学校和坊间都窃窃私语,流传着这个哥哥不是他亲哥的说法。比利打工赚的钱本来就很少,回到家还要全部交给母亲,四年下来,都快毕业了,他连个像样的足球运动服都没有,这也让他在学校里受到了同学的嘲笑。还有另外一点是,比利在学校里被分到了四(三)班,这是整个学校最差的班级。校长每次看到这个班级的学生都气不打一处来,经常没缘由地对他们拳打脚踢。其他老师也变着法子嘲讽四(三)班的学生。

这就是比利的教育环境。家里一团糟,上学后,又要面对校长、任课老师、还有同学的欺凌。他在周围的生活里看不到一抹光亮的色彩,他对自己的人生也没办法做出任何规划。但在这个时候,有两件事情改变了比利。第一件事情是,有一天,他在树上发现了一个鹰的巢穴,他把其中的一只雏鹰带回了家。另一件事情是,在学校里,出现了一位教授文学课的法辛老师,他的言行也影响了比利的世界。

在找到那只鹰之后,比利的内心便产生了抚育它的欲望。他跑到书店里,偷了一本驯鹰人手册,想要按照书上的方法养育它。但是,当这本书被别人发现后,换来的只是嘲笑,谁都不明白比利,这个十五岁的男孩子为什么要养一只鹰,养了又能有什么用。

《小孩与鹰》的故事时间只发生在一天之内,在这一天里,比利的内心随着鹰与身边众人的对话,不断发生改变。在学校里,法辛老师似乎是唯一能够理解比利行为的人。他问比利,为什么要养一只鹰。比利回答说,当他看到鹰的时候,就明白它和其他的鸟类都不一样。也许,它看上去没有喜鹊和松鸦的颜色那么特别,鹰的流线型身体和其他的鸟类有些不同,但那也不是重点。最后,比利终于在对话中说出了鹰的特点——是它飞起来的样子。燕子、田凫和海鸥都能在空中滑翔翻滚,飞出特别漂亮的姿势,但只有鹰,它飞起来的时候悄无声息。“它凶猛,有野性,而且不把任何人当一回事。这就是它了不起的地方”。

然而,这个故事却并没有以比利放飞那只鹰作为结尾。在这充满戏剧性的一天结束时,比利的鹰死了。它被比利的哥哥扔到了垃圾箱里,奄奄一息。在故事的最后,比利冲出家门走到了外面,每一个地方都让他感到迷茫。他在城市中找不到任何安顿心灵的地方。他看到了曾经的幻想——自己是电影银幕上的主人公,身边有一只鹰,鹰在飞,他自己也在地上飞。但现在,随着鹰的死去,一切都回到了镇子上死寂的夜晚。

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这本书可以激活我们的心灵

《小孩与鹰》电影剧照。

这样具有悲剧意味的结局,或许映衬着作者巴里·海因斯那“愤怒的青年”一代的吁求。终其一生,巴里·海因斯担任全职作家的时间都并不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中学里担任体育教师。即使后来发表了小说处女作,他还是没有放弃这份职业。与大多数作家不同,他真正投入写作的时间很少。在失业率激增的年代里,海因斯选择成为了一名社会上的边缘人物,只是用业余时间写写小说。《小孩与鹰》的英文原名使用的是苏格兰词语,相应的单词在现代英语里已经极为罕见,这也许暗示着作者对前工业社会与乡村生活的一种缅怀。在2009年,确诊患上阿尔茨海默症之后,巴里·海因斯已经无法再从事写作,但是这本《小孩与鹰》,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用迷茫年轻人的故事激活了读者的心灵,让他们想起了自己心中、曾经有一只鹰在滑翔的日子。

作者|宫子

编辑|李阳

校对|薛京宁

相关阅读:
大悦城地产为全资子公司提供8亿美元担保 韩总理与安倍晋三举行会谈 望改善韩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