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大监督更加有力有为有效
“老主任们来到码头,相互搀扶着登船,顺江而下前往长寿开展煤炭供应相关监督工作。”9月下旬,在市人大常委会2楼的一间会议室,回忆起重庆市人大设立常委会初期开展的一系列监督工作,83岁的市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尹万邦感叹,老领导们亲民爱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值得后辈们终身学习。
一追到底较真碰硬
老同志树立工作榜样
1980年夏天,重庆煤炭供应突然紧张,价格不断上涨,群众用煤有了困难。市人大常委会的老领导们便带队组织人大代表到区县乡镇调研,详细了解有煤炭生产企业的数量、产量如何、生产难题有哪些等问题。同时,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增加煤炭产量,打击囤积行为,限时解决煤炭供应紧张的问题。
人大监督有力地推动了政府相关工作落地见效,那年的下半年开始,煤炭产量增加,价格慢慢回落,群众用煤难的问题得以解决。
尹万邦回忆,上世纪80年代,小泉附近一些石灰厂放炮炸山、开窑烧石灰,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周边居民对噪音污染意见也很大。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市人大常委会迅速召开座谈会,现场询问相关情况,要求市政府在一个月内关闭石灰厂,逐步修复自然风貌,并妥善解决好工人的出路问题。小泉秀丽的自然风貌得以保存。
“那时候,市人大常委会机关20多位同志都在市委办公厅2楼办公,空间不大,但从没人有过抱怨。”尹万邦感慨,当时,不少转岗到人大工作的老同志,曾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过汗马功劳。老同志们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追到底、较真碰硬的态度,值得后辈们终身学习。
以地方立法
强化环保监督的刚性约束
重庆直辖市设立之初,不少人环保意识不强,这成为了当时人大监督工作的一项重点。
“当时,有个别市政府工作人员将企业的排污费视作解决财政缺口的一种方式。”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之惠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环保意识的淡漠,引起了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并严厉地向市政府指出了问题,市政府也很快进行了纠正。
在有关环保问题的调研中,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还注意到,有的企业毫无环保意识,将排污口建在自来水厂取水口的上游,污水直排两江,十分令人担忧。
环保工作千头万绪,人大应该如何作为?陈之惠回忆,几经研究,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以地方立法为突破口,强化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随后,《重庆市长江三峡水库库区及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起草工作启动,并于直辖后的重庆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重庆日报记者翻阅资料看到,该条例历经两次修正和一次修订,一直沿用至今。全市治河治污的力度也随之不断加强,消息显示,我市近期开展的餐饮船舶污染专项整治,取缔、拆解长江干线56艘餐饮船舶,目前全市保留的餐饮船舶全部实现了水污染物零排放。
制定监督法实施办法
为依法监督提供依据
直辖之初,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三峡工程重庆库区100万移民、振兴老工业基地、366万农村人口脱贫、生态环境保护),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
自市一届人大常委会开始,每次市人代会都将市政府的移民工作报告列入议程,常委会每年都安排听取审议市政府有关移民工作方面的专项工作报告,必要时作出决议决定。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2012年。
市三届人大常委会期间,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办法通过,该办法结合重庆实际进行了创新,如将政府派出机构、直属管理的行政部门纳入所在区县人大的监督范围,增加了市人大常委会监督中级法院和检察分院的规定,明确市与区县人大可以上下联动开展监督,可以对“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进行评议。
这些规定,为人大依法监督提供了依据。
运用大数据、互联网
预算监督刚性上台阶
今年10月上旬,在市人大常委会2楼的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室,简短的仪式之后,全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正式启用。
系统启用后,全市的预算执行情况实时置于人大监督之下,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启动预警并按程序处理,预算执行将更加透明和准确。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老百姓的“钱袋子”看得更紧了,这不仅是我市人大预算监督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更推动人大监督的刚性上了一个台阶。
从煤炭供应到预算联网,近40年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一直是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着力点,监督工作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进入新时代,市人大常委会提出,把创新形式、持续发力、加强跟踪作为人大工作监督的着力点,“精、准、实”地筛选监督项目,综合运用好各类监督形式,并建立健全审议意见的落实反馈制度,以更加有力有为有效的监督作为对历史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