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是拉乙亥麻的孩子”——记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华格加
今年是48岁的华格加担任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十个年头。就在前不久,他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10月17日北京召开的2019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上,我领取了2019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我的心,一直在激动……这十年,喜欢!感恩!谢谢!”记者见到华格加时,他开心得像个孩子。
2009年,华格加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义无反顾接下拉乙亥麻这个发展“先天不足”的小村庄。重回故土的那一刻,他注定为这个村庄注入一股“清流”。
其实,这是华格加与拉乙亥麻村的相互成全。
华格加之于拉乙亥麻村,是村子的掌舵者、主心骨。他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智慧以及源源不断的灵感。
这十年,拉乙亥麻村从大多数人赌博、酗酒、打架变为人人有事做,人人谋发展的村庄;
这十年,拉乙亥麻村建立合作社,发展生态畜牧业,村民们从牛羊中解放了出来。有的贩运牛羊,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发展旅游,将小日子经营得活色生香;
这十年,拉乙亥麻村在时代的春天里汲取养分,续写着属于一个村庄的传奇……拉乙亥麻村因他而获得“新生”,从一个“落后村”“问题村”一跃成为尕海草原上闪耀的“明星村”。
而拉乙亥麻村之于华格加,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为他提供坚实的依靠,无论他走多远、飞多高,他永远是草原上那个眼神澄澈、永葆初心、天真烂漫的孩子。小小的村庄,也锻炼着他的才能,丰厚着他的人生经历,实现着他的价值理想……
微风轻轻吹来故土的芬芳,用心聆听,远方,村民们在深情呼唤着他的乳名,华宝,华宝……
难忘,河畔的风吹不散心头的影
华格加出生在拉乙亥麻村,这里群山簇拥,有在风里盛开的明媚的油菜花,也有郁郁葱葱的绿色青稞田。这里有一条小河缓缓流淌,当地人将此地称作“尕海”。
父亲在华格加心中有着很重的分量,也是影响他一生的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这个七岁孩子的眼中,父亲的“帐篷学校”就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束光。
华格加的父亲从小就学藏文、爱读书,自学成才后在倒淌河镇寄宿制小学当了一名老师。记忆中,父亲骑着马,自带帐篷、黑板、粉笔为孩子们上课,教藏文的拼写、简单的汉语以及历史。牧民在哪里转场,父亲那哒哒的马蹄声就在哪里回响。
“父亲喜欢教书的工作,喜欢‘老师’这个称呼。那时候上课没有工资,只有责任和义务。”华格加回忆。
华格加说:“那时候在牧区压根没有‘上学’的概念。孩子们上学晚,要不就十几岁再上学,要不就去种地、放羊,再无其他选择。那时学习条件也非常艰苦,没有课桌,只能趴在地上学。”
“如果那时我没有念书,现在我可能还在放牧……”华格加说。他就是那棵被摇动的树、被推动的云、被唤醒的灵魂。也正因为父亲对他的教育,改变了他一生的成长轨迹。
1990年,华格加考上了西北民族学院文秘专业,他也是从这个小村庄走出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共和县,先后在石乃亥乡、恰卜恰镇等地担任秘书。2002年,政府鼓励在职人员下海经商,他便离开家乡远赴上海、广东摆起小摊,出售青稞酒、藏香、冬虫夏草、羊角、风干牛肉干等青海土特产。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华格加说:“原先一个月只能挣700元,外出做生意一个月能挣3、4万元呢!真是天壤之别!”随后,他便辞去了政府职务,2005年专心开起了公司,成为了小有名气的“金老板”。
他知道家乡的闭塞、贫穷与落后,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2006年,他为村里做了三件事。自掏24万元为村里修了一条路,又为村里的幼儿园捐赠了10万元,还将村里的80个老人带去西藏旅游,圆老人们的梦想。当时,他觉得自己能为村里做的就是这些。他不知道未来还有什么在等着他。
2009年,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多加即将退休,想把村子交给一个敢想敢干有担当的人。由于华格加是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而且有远见、有才能、有责任心,新的村党支部书记非他不可。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华格加的心被迷雾笼罩,陷入纠结。好不容易读书走出家乡,难道为了再回来?由简入奢易,习惯了滋润的生活还能吃得了村里的苦吗?群众的工作千头万绪,一碗水能端平吗?他害怕自己难以胜任。
但他想到老实巴交的父亲为了牧区的教育无偿奉献,骑着马儿在草原上颠簸的身影,他知道那是父亲教给他的“人生第一课”。他心头放不下的身影多了起来,他知道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就是用实际行动回报乡梓。后来,他将公司交给别人打理,重回故土。
改变,睁眼看世界,别人说“尕海”,我们聊“上海”
“从上海到青海,从青海到尕海,才知道一海不如一海。”走南闯北、看遍人间百态后华格加这样总结。他多希望安于现状、眼中只有牛羊、犹如井底之蛙的村民也能够睁眼看一看世界。
拉乙亥麻村是一个传统的牧业村,全村共有364户16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211人。面临人口多、草场面积小、草畜矛盾突出的实际村情,华格加决定转变牧民们的经营观念,整合资源,成立拉乙亥麻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实现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生态畜牧业的转型升级,为牧区谋求新的发展之路。
倒淌河镇副镇长仁青才让回忆:“2010年,提起‘合作社’这个字眼,村里比较有威望的老人们都反对成立合作社。村民们害怕回到那种吃大锅饭的时代,将自己的牛、羊充公。”面对村民抛出的疑问,2011年,华格加带着一批村民到成都、北京、上海等地,参观、调研当地的合作社。
“当时,华书记指着上海楼盘的一个单元告诉村民,我们全村所有的牛羊加起来都不到2000万元!”仁青才让说。华格加想告诉村民们,胆子要放大,目光也要放长远,眼中不能只盯着自家的几只牛羊。
经过实地考察以及华格加耐心引导,村民们全部同意加入合作社。拉乙亥麻村合作社下设4个生产经营组,分为种植业经营小组、养殖业经营小组、畜产品加工经营小组、二三产业经营小组。
全村373.33公顷耕地交给村里11个种植业经营能手打理,年底按耕地面积分红,2019年,每0.067公顷的土地可分红260元;
合作社将全村牲畜委托给40户放牧员经营,以绵羊每只每月5元、牛每头每月15元的标准支付放牧员工资。牧民多杰布自己家有280多头(只)牛羊,代牧了其他牧户的600多只羊和100多头牛,按照饲养5个月计算,仅代牧收益就可达2万元左右;
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培训牧户,引导牧民们把鲜牦牛奶加工成酸奶,把牦牛肉加工成风干牛肉干,销往青海湖景区及西宁的各大超市;
华格加借助自己在江苏挂职的机遇,回村后他组织了50个村民去江苏南通的工厂实地进行实用技能培训,比如电焊、叉车、冶金等,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解决了村里一部分有想法、有闯劲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外出务工能够学到新思想新技术,开阔了眼界的同时又增长了见识……
现在,村民的思想有了极大转变,他们知道了北京、上海,终于走出大山,到山的那一边看看,知道了除“尕海”以外的更广阔的世界。
通过“支部+企业(合作社)+牧户”产业发展模式,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1762元,除了12户兜底户,其余的59户在2018年顺利脱贫,兜底户预计今年年底全部脱贫。
今年35岁的村民罗藏美玖2015年被评为贫困户,他有残疾,每个月就靠妻子在县城打零工维持家用。合作社为他进行了汽修培训,让他学喷漆、修理汽车钣金等,现在他打了一份零工,和妻子收入加起来每月能赚得7000元,加之低保、草管员等政策性补贴,2018年他顺利脱贫。
期待,不负与乡村的下一个十年之约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然在海南大地吹响,今年,拉乙亥麻村被列为州级乡村振兴示范点。村子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帮助牧区群众继续致富增收,如何“不负乡村不负约”,华格加还有许多新想法。
在拉乙亥麻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一个高标准畜棚里,十几头毛驴正在享用一顿美味的加餐,可以听到它们齐刷刷咀嚼的声音。村委会主任娘格加说:“2018年7月,经过华书记的协调,我们从宁夏购买了241头毛驴,驴肉鲜美、口感较好、药用价值高,对身体有保健作用。而且驴产品市场潜力大,前景良好,是脱贫致富的好项目。综合考虑,倒淌河镇交通优势明显,并且有青稞、草等饲料源,村‘两委’打算把发展特色养殖业作为带动群众经济发展的抓手,一边扩大养殖规模,一边实现向特色养殖的转型。”
除此之外,华格加在旅游中瞅到商机,继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华格加介绍,借助109青藏高速公路以及109国道的交通优势以及青海湖旅游的旅游资源,在合作社以东建设一个占地为13.33公顷的具有牧家乐性质的自驾游营地,游客可以做饭、烤肉、放牧骑马,体验一把藏族群众的生活;计划在当地的柳梢沟山顶再搞一个景点,左望是黄河水,右望是青海湖,便是“一山观两水”;建立一个集住宿、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游客接待中心和一个文成公主进藏的展览厅……
华格加说:“如果这些项目能够落地,村子的发展将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现在正值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当初,党员群众推选我担任党支部书记,就是让我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今后,我要牢记为民承诺,继续把班子建设好、把村民带领好、把发展的成果巩固好。”华格加坦言。
谈起最近着手的工作,华格加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新区谭港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到我们村里来了。我们开了座谈会,对接劳务输出工作,今后想继续加大往江苏企业输送村民的力度,预计40至50人。”
采访接近尾声,天空被夕阳的余晖渲染成红色,散落在空中的星星在云层间眨巴着眼睛温柔地看着人世间。世界仿佛安静下来,看门的大藏狗“汪汪”叫着。
火舌舔着锅底“呲呲”作响,奶茶在锅里咕嘟咕嘟翻滚着。屋内奶茶飘香、温暖如春。
华格加双腿盘坐在土炕上,胸前的党徽映红了脸庞。他眯起了眼,嘴里情不自禁哼起了儿时唱过的那首歌谣《走出大山》。
“天上驾起彩虹若是一座金桥呀,我要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呀……”他唱的既入神又投入。
唱着唱着,他想起了已故的父亲,想起了身后那些淳朴善良的村民,想起了生他养他的这片故土。
心中的迷雾早已散开,他的心不再彷徨。他的心比任何时刻都坚定,都清明澄澈。(栾雨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