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脱贫攻坚,满山顽石变产业满山 治理“地球之癌”的贵州关岭样本

原标题:脱贫攻坚,满山顽石变产业满山治理“地球之癌”的贵州关岭样本

“曾经是顽石满山,如今是产业满山”。位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国土石漠化比例曾高达33.91%,历经多年脱贫攻坚,不仅遏制了石漠化扩张的态势,而且使这一比例下降到了27.88%。

土地石漠化在学界被称为“地球之癌”。如何才能把治理“地球之癌”和精准脱贫协同推进?贵州关岭探索发展石漠经济、循环经济、混合经济,为推动石漠化地区脱贫摘帽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石漠经济:花椒与仙人掌同框

在关岭县花江镇坝山村的石头山上,能看到新奇的一幕:手臂粗的花椒树盖满了整个山头,半米高的火龙果挤满了花椒树之间的空地,连野草都难以成活的石山上,花椒树和火龙果成了一对共生的“难兄难弟”。

50岁的本地农民曾德春说:“二十多年前,这里还可以种玉米,后来土地越种越薄,山上长期只剩下火龙果可以存活。”为了讨生活,十多年前,曾德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引种花椒,才有了如今的满山花椒树。

“今年的纯收入达到了30多万元,光工人工资就发了6万多。”曾德春一边熟练地给花椒树剪枝,一边和记者闲谈。他算了一笔账:家里现在种了100亩花椒,盛果期的花椒树每亩能产鲜花椒800斤左右,每亩产值在1.1万元到1.2万元之间。为此,他说服了大学毕业的儿子放弃考公务员,跟随他一起种花椒。

近日,记者沿着省道201穿过花江镇峡谷村,沿途随处可见火龙果种植农户支起帐篷,把刚刚摘下来的火龙果摆出来叫卖。“火龙果贩子的收购价是大果4块一斤,中果3块一斤,小果2块一斤,今年我已经得了3000多块的收入了。”峡谷村贫困户谭明刚说。三年前,谭明刚把家里的5亩石旮旯土地种上了火龙果,今年种植火龙果的收入预计可以突破1万元。

记者在峡谷村看到,由于缺少土壤,很多火龙果苗都种植在巴掌大小的“石窝窝”中,仅根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土。“尽管种植火龙果的效益还有待提升,但与之前种玉米相比就强多了,也大大遏制了水土流失。”峡谷村第一书记李能说。

“穷则思变,立足石漠化现状,做好产业选择是关键。”关岭县委副书记韦锋说,针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环境特点,选择了花椒、火龙果、牧草等产业,发展“石漠经济”,目前已经种植花椒3万亩、火龙果1万亩、牧草9.3万亩,带动了全县1.25万户农户脱贫致富,形成了治理石漠化与推进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截至2018年底,关岭累计脱贫17875户83303人,实现31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末的31.32%下降至目前的7.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5986元,提高到了现在的8807元。

循环经济:牛粪当成“宝贝”用

“关岭牛”是云贵高原上独具特色的牛种,成为了近年来关岭推进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全县存栏量达到17.2万头。

在关岭县新铺镇岭丰村硕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牛舍内,11名当地群众(其中贫困群众9名)负责养殖334头“关岭牛”。养牛场的牛粪清理系统每天自动收集牛粪,并进行干湿分离、发酵、装袋。

“每天可以产出80袋牛粪肥料,以每袋6元的价格出售,光牛粪的收入就可基本支付3个养殖工人的工资。”岭丰村党支部书记骆斌说,这样处理牛粪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又能够变废为宝。

养牛场的牛粪成为了附近农作物的天然农家肥。三年前,新铺镇大盘江村的山坡还是水土流失严重的石漠化重灾区,村集体带领村民垒起石坝,将宝贵的土壤集中在一起,然后种上李树,套种皇竹草。

“为了改善土质,提高土壤肥力,近几年来,光购买牛粪肥料施肥就花了近20万元。”大盘江村第一书记陈正江说。如今,沿着盘山公路爬上大盘江村的山顶,道路两边随处可见一簇簇生长旺盛的皇竹草,漫山遍野的蜂糖李从石旮旯里顽强地生出新枝。

另一部分牛粪则用来培育养殖“关岭牛”的牧草。在岭丰村的4.5万亩牧草基地上,2米多高的皇竹草长势正盛,成为了当地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这片牧草基地土层厚度不足5公分,乔木都种不活。施用牛粪肥料大大改善了土质,每亩牧草的年产量可达20到35吨,牧草每吨价格420元左右。”新铺镇党委书记张向华说,牧草长起来之后,山坡上水土流失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

发展养牛主导产业,牛粪全部回收种牧草、经果林等,收割牧草就近为“关岭牛”提供饲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产业链。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关岭县水土流失面积降低至407.9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7.79%,比2015年下降3.01%。森林面积达到116.33万亩,森林覆盖率52.83%,比2014年提高了10.41%。

混合经济: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发展扶贫产业,村干部必须入股”,这是关岭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创新举措。“鼓励村干部入股,就是要让这些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多一份责任。如果他们对本村要发展的产业都没有信心,怎么能让老百姓有信心?”关岭县委书记黄波说。

2016年以前,关岭县断桥镇大理村仍旧是集体经济“空壳村”。当村支书蒋大才提出要发展牧草、莲藕种植时,村里大部分群众都不相信能搞成功。“我自掏腰包10万元入股,村党支部副书记入股5万元,村委会主任入股1万元。”蒋大才说,去年种牧草的利润达到了20万元,赚回来了第一桶金。

今年开始,大理村有村民开始主动提出要入股合作社,跟着村集体种植牧草,还有6户群众自发拔掉玉米、改种牧草。建档立卡贫困户付小花一直在村里的牧草和莲藕基地上务工,今年6月份拿到了2500元工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大理村的合作社已经发放务工工资66.6万元。

新铺镇岭丰村党支部书记骆斌自掏腰包3万元,入股了村里的硕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用于养殖“关岭牛”。“今年3月至今,母牛总共产下了90头牛仔,只有2头没能成活。每次母牛下仔前,我都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整晚整晚地‘伺候’在牛圈里。”骆斌说,“养合作社也是在给自己养牛,每损失一头,亏损的钱里都有我的一份。”

断桥镇后寨村是关岭县有名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时候达到53%。2017年4月,该村党支部因班子不团结、缺乏凝聚力,被评为软弱涣散党组织。2018年新的村党支部班子调整以后,5名村干部共掏出5万元入股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用于发展土鸡养殖和种植李子树。

“村干部从发展产业的旁观者变成了主人翁,管护产业的责任心增强了,新植的李子树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后寨村村委会主任郭佳孟说:“村委会班子成员之间,村干部和群众之间,有了最直接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增强了全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关岭县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县村干部通过现金、贷款等方式入股村级合作社的资金达到1700多万元,激发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目前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总额达到了1.19亿元。(记者欧甸丘、汪磊)

相关阅读:
省政协视察昆明市2019年度提案办理情况 确保提案办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香港传媒人士发声:促取缔香港电台煽暴乱港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