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社会和谐增添“活力因子”
南坪街道,历史文化传播与保护工作以“文物保护进课堂”公益活动开展起来。(南岸区南坪街道供图)
10月17日,南岸。一场“用爱点亮心愿”的公益集市,让辖区内困难群众“一本党员笔记”、“一个保温杯”、“一盆绿植”的心愿一一满足。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主体诉求日益多元化,满足这些诉求的同时推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落地,成为摆在社区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新课题。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南岸区南坪街道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社会组织以第三方力量介入社会治理创新,构成了社会和谐的“活力因子”。
社区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新时代下的社区治理应该怎么做?
这个问题,曾困扰了南坪街道办事处主任庄宁豫许久。南坪街道是南岸区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之一,4.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达20万人。街道每次开会,社区干部常常向她抱怨“人员少、经费少、工作量却大得惊人,要逐一满足居民们的诉求,实在是高难度”。
南坪街道阳光社区居委会主任余倩对此深有感触:“过去来办事的群众一般是办理救助、低保和找工作,基本上可以归结为生活需求。但近几年来,社区居民的诉求更广泛了,有的要求环境美化靓化,有的要求艺术培训陶冶情操,多为发展需求。”
这些需要集合在一起,对社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庄宁豫表示,南坪街道围绕着增强社会公共服务可及性做文章,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想法应运而生。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可行吗?
“当然可行!”庄宁豫说,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落地,本身就是社区的一项重要职责,没有社会组织也得干,但效果却不能保证。“以前都是政府直接‘硬干’,街道打报告,政府拨钱。但是很多时候干了却不讨好,有居民说我们是‘不该管的时候争着管,该管的时候跑得快’。”
2018年6月,南坪街道在全区“三事分流”的基础上,成立了综合性服务平台——南岸区社区治理创新中心,吸纳了13家社会组织入驻。“我们基本上是以项目的方式与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庄宁豫介绍,项目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前者,街道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提出项目,由相关社会组织承接;后者,社会组织根据自身在街道和社区中调研的情况,提出好的项目,经街道批准同意实施。
去年以来,在创新中心的引导下,13个社会组织共承接市区级政府购买服务项目35个,其中26个项目落户南岸区,争取政府、基金会等资金支持340余万元,服务对象3万余人次。
活动由枯燥向丰富转变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效果立竿见影。
地处珊瑚路社区的南城大道32号,曾是周边居民心目中臭名昭著的地方。臭,是真的臭——由于周边餐馆林立,南城大道32号的院坝成了不少餐馆和居民倾倒垃圾的场所,也成为了南岸区“脏乱差”的一个代表。
“我原来的想法就是把地面油污去掉,重新硬化一下,再摆上两三根长条凳。”珊瑚路社区党委书记胡晓坦言,让他没想到的是,通过社会组织益友公益的牵头设计,居民们的自发参与,这个院坝不仅墙壁刷了白,种上了绿植,还画上了墙绘,居民们对院坝里的绿植进行记名领养,定期养花、更换、修剪,实现了“让生活成为风景,让风景成为生活”。
禁毒教育,是社区的一项日常性工作。“平时我们就是发发宣传资料,很难说有多大作用。”一名社区干部告诉记者,社会组织接手这项工作后,巧妙地设计了一个运用全息、VR等最新科技技术的综合场馆,以“禁毒防毒”、“防欺凌”、“防性侵”及“安全自护”等项目作为体验主体,将“普法”知识教育融入体验式互动游戏中,让小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今年,该项目得到了南岸区教委、文旅委的认可和资助,越来越多的学生前来体验,效果颇佳。
此外,关爱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工作被设计成了“银龄有梦”老年幸福生活规划大赛、专注于退役军人群体的工作被策划成为“寻找最美退役军人”故事征集大赛、历史文化传播与保护工作则以“文物保护进课堂”的公益活动开展起来……南坪街道的实践证明,有了社会组织的专业性作保证,原来略显枯燥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们希望社会组织能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街道也将完善各项机制,让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更明显、效果可持续。”庄宁豫表示。
采访札记》》
社会组织如何“活”得更好
在南坪街道,尽管社会组织将街道原本的社会事务通过奇思妙想变成了一个个创意,搞得有声有色。但生存问题,依然是他们面临的共同考验。
益友公益发展中心在南岸甚至全市都是叫得响的一家社会组织,去年该组织总收入220余万元,结余只有寥寥数万元。
220余万元收入来自于3个部分,27%为政府购买服务,约50%来自于基金会和企业的资助,另有约23%的资金来源于社会捐赠。这些资金大多是以项目的形式安排下来,几乎是微利甚至零利,因此能维持运转已实属不易,要想有更大的发展,难上加难。
“龙头”如此,其他社会组织的运行更是难上加难。一名社会组织负责人坦陈,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重庆的社会公益氛围还不够浓厚,因此更需要社会组织精准定位。“社会组织在成立之初就应确定自己能做什么,不断提升本土化经验,从市民的满意度、参与度以及与社会联系的紧密度增加自身价值。”
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从外部为其搭建相应平台,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缓解社会组织资金压力,从而使其更好地参与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