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来了,核心保护区将禁止人为活动

原标题: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来了,核心保护区将禁止人为活动

核心区有1519只野生大熊猫,到2025年原住居民全部完成搬迁。

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来了,核心保护区将禁止人为活动

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规划范围。

新京报讯(记者吴娇颖)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就《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止到10月30日。征求意见稿明确,到2020年,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2035年,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域。

焦点1

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

按照地理分布,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空间布局为“一园四区”,四川境内涉及岷山、邛崃山-大相岭两个片区,陕西境内涉及秦岭片区,甘肃境内涉及白水江片区。

试点区分为核心保护区与一般控制区,核心保护区面积 2014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 74.22%,有野生大熊猫 1519只;一般控制区面积 6994平方公里,占 25.78%。核心保护区是维护现有大熊猫种群正常繁衍、迁移的关键区域,也是采取最严格管控措施的区域。一般控制区是实施生态修复、改善栖息地质量和建设生态廊道的重点区域,也是国家公园内森工企业、林场职工、社区居民居住、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

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在管控措施方面,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经批准,可以开展管护巡护、科学研究、资源调查、灾害防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生态廊道建设等活动。对于暂时不能搬迁的原住居民,总体上控制增量、减少存量,允许开展必要的种植、放牧、养殖等生产活动,到2025年全部完成搬迁。

一般控制区原则上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焦点2

建立野生大熊猫个体基因数据库

征求意见稿提出,进一步完善“人工繁育-野化训练-放归复壮野生种群”机制,重点加强国家公园内种群规模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种群的复壮。完善繁育基地建设,提高圈养大熊猫繁育质量,改善人工繁育环境,保障人工种群存活率、行为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此外,将逐渐收集并掌握全部野生大熊猫个体遗传多样性信息,建立野生大熊猫个体基因数据库。

在栖息地保护修复方面,将符合条件的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范围,明确核心保护区的永久基本农田是否进行调整补划。推动栖息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促进栖息地斑块间融合,提升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率。同时,恢复大熊猫喜食竹种等,对需实施生态修复区域的集中连片人工纯林进行改造,使其逐步恢复成为适宜大熊猫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采取近自然的工程措施,建立大熊猫生态廊道。在现有铁路、公路通过的隧道上方修复森林植被,确保廊道有效可用。现处于连通廊道的公路(其附近已有隧道可以通行的),可进行封闭或限制开放。对国家公园内已建和拟建工程设施,合理确定建设动物通道的方式,为大熊猫及其他动物留出通道。

焦点3

制定产业准入清单增设公益性岗位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后,将现有各类保护地11993个管护岗位统一归并为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并将新设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负责大熊猫国家公园野外巡护、森林抚育和资源监测等工作。

公益性岗位专项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严格限定公益性岗位的适用范围,优先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移民搬迁居民以及周边贫困村贫困户,在极度贫困地区适当增加生态岗位,使其在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运营管理中获益。建立原住居民生态保护业绩与收入挂钩机制。

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制定产业准入清单,实现园内现有工矿企业、不符合保护要求的水电站等有序退出。对于国家公园范围内依法设立的矿业权,根据矿业权的不同情况,采用自行废止、避让变更、整体注销三种分类处置方式。在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对与国家公园重叠的战略性矿产和特殊矿种矿业权,实施差别化管理。

生态搬迁方面,将居住在核心保护区的居民逐步分批次迁出。一般控制区域内原住居民合理控制人口及生产规模,在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引导集中居住或外迁并严格控制人口迁入,对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贫困对象,科学合理实施移民搬迁安置,确保具有搬迁意愿和搬迁条件的贫困户应搬尽搬。

【解读】

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面临哪些挑战?

栖息地破碎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在国家林草局此前举行的发布会上,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向可文曾表示,在十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情况最复杂,试点任务最重的。“试点区横跨三省,自然保护类型多,管理机构多,从业人数多,管理协调难度大;原住民多,风景景观资源多,旅游经营机构多,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没有先例可循,缺少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支撑。”

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仍然面临较大压力。由于大熊猫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形成了互不联系的孤岛状分布,导致种群分割。受路网、矿山、景区等阻隔,及居民放牧、耕种等生产经营互动干扰,大熊猫栖息地中小斑块较多、连通性差,栖息地破碎化,部分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也对大熊猫生存造成较大压力。

试点区南北跨度590公里,东西跨度583公里,现有77个自然保护地中有62个保护地在范围上与其他保护地交叉重叠,有50%的保护面积处于高度重叠状态,且各类保护地分属于各级政府和各行业部门管理,原有管理体制机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考虑,造成生态保护职责不清、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进一步整合理顺。

此外,按照国家公园功能定位,试点区内矿山开采、水力开发等资源消耗性产业等都要逐步退出,社区居民割竹、打笋、采药、放牧等传统资源利用方式也受到限制,由于发展机遇相对缺乏,群众脱贫致富途径有限,生态产业市场需要时间培育,地方经济发展短期内可能会受到影响。

对国家公园内集体土地及其地上资源的利用如何统一管控,国家暂时也没有出台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研究。

【背景】

全国已建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最重要类型之一,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管控范围。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明确到2020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初步形成。

目前,全国已建成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神农架、钱江源、南山、武夷山、海南热带雨林、普达措和祁连山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明年,我国将结束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总结评估经验,正式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涉及四川、陕西、甘肃3省12市(州)30县(市、区),纵横秦岭、岷山、邛崃山和大小相岭山系。该区域分布有野生大熊猫1629只,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6种,有红豆杉、独叶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5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两屏三带”的重要区域。

新京报记者吴娇颖

编辑陈思校对吴兴发

相关阅读:
青海2019年牧草年景为“平偏丰年” 梁铁正:情系农村发展 做为民办事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