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有的省近2/3高校生师比不达标
检查发现,教师数量与高校办学规模、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
新京报快讯(记者王姝)近年来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虽有突破,但总体滞后,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有的省近2/3本科高校生师比不达标,有的省相当一批高校生师比超过22:1,未达到国家基本办学要求(18:1)。
21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谈到了上述高校师资力量问题。
本次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涵盖了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业性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总体上讲,高等教育法基本得到有效实施,大多数法律条款得到落实,实现了立法目的”,王晨表示,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对国家发展贡献度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不过,执法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王晨说,检查发现,教师数量与高校办学规模、人才培养需求不匹配,不少地方的高校长期受编制不足的影响,教师缺口较大。有的省近2/3本科高校生师比不达标,有的省相当一批高校生师比超过22:1,未达到国家基本办学要求(18:1)。高端人才引进难、培育弱,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技术技能人才难以进入教师队伍。由于教师考核未能充分考虑学科和岗位特点,导致一些教师不能安心教学科研“坐冷板凳”,“兼职当主业,授课当副业”。“西部和东北地区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已成为当地高校发展的‘痛点’。有的省份在5年间副高职以上专任教师流出流入比超过3:1,有的高校近3年高层次人才队伍呈现负增长状态”,王晨说。
王晨还谈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还需加大力度,科学选才和公平公正依然面临挑战,检查发现,改革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有待增强,高中阶段教学改革与高校选拔人才衔接不够。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不统一,中学操作难,高校使用难。部分地方高中阶段在政策、资金、设施、师资等方面的保障还没到位,考试形式、试卷题型比较固化。
高等教育法要求,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但是检查发现,部分高校聚焦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强,过于重视外部评价,在学校发展上急功近利,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学校排名、论文数量、项目申报等显示度较高的工作上,对长远发展谋划不够。高校科研创新也存在短板,高质量标志性成果产出低,在一些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上突破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未充分调动,对奖励措施和收益分配等激励政策普遍存在顾虑。
“一些高校办学定位不科学,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不合理”,王晨说,检查发现,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对不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隐忧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全科医生、幼儿教师、家庭护理等民生急需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新京报记者王姝
责任编辑:闫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