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申言|领导干部不妨想想,如果你的父母兄弟还在拎马桶……
摘要:解决民生问题要“算账”,既要算“成本账”,更要算“大账”、算“长远账”,不能只想到眼前的、局部的、自己的困难,而应该多看到群众的困难,多想到长远的效果,多考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
“老、小、旧、远”问题,事关城市发展,更关乎民生民心。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应该有更高的站位和情怀。
民生问题,往往很复杂。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民生需求多样、涉及群体多元、历史因素交织,很多方面率先遭遇前沿考验,难题不少、难度不小。有时候,解决一个看上去具体的“小”问题,也可能牵动各路神经,需要调配各种资源、付出相当的精力。大家都知道民生重要,但碰到具体问题时,如果简单算“成本账”,常常会觉得难以承受、无法推进。
然而,民生工程往往是民心工程,因其牵动民心、关乎民意,而尤显紧迫。作为领导干部,不妨多一些换位思考,想想如果自家有高龄老人怎么办?如果有正待入托的儿孙怎么办?如果有父母兄弟姐妹还住在需要拎马桶的老旧小区里怎么办?……多想想这些,看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态度,就会显著不同。
解决民生问题要“算账”,既要算“成本账”,更要算“大账”、算“长远账”,不能只想到眼前的、局部的、自己的困难,而应该多看到群众的困难,多想到长远的效果,多考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认同感、归属感。很多难题,要站在政治的高度、发展的高度来看,站位高了,情怀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就不一样。认识提高了,工作力度就不同,就会千方百计、想尽办法,破解难题的思路也会更多。
解决民生“急难愁”,态度要“急”,办法要“准”。“急”是前提,要看得到问题、能正视问题,尤其是一些光鲜外表背后被掩盖的不均衡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要有紧迫感;处理各类民生问题尤其是底线民生问题,也不能只看平均数,还要多看看平均数和分界线下看不到的东西,多听听“沉默的声音”。
“准”则是一个关键。民生工作要更细致,民生政策要更精准,需要始终贯穿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方法,在厘清问题脉络、分清利害关系的基础上采取创造性的措施,看看党委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潜能有没有充分挖掘,能不能更好发挥市场作用,能不能更多调动社会力量。这个过程势必要打破不少陈规旧习,而复杂问题正是往往在持续不断的革故鼎新、创新突破中解决的。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本文刊于10月21日《解放日报》,原题为《解民生难题要算“大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