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项目一拖再拖!印度誓言打造百座智慧城市还能实现吗?
2018年,印度“智慧城市”计划施行时间就已经过半,确认的项目却只有5.2%的工程完工。
文|王春蕊
如今,印度城市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人口,2030年印度城市人口预计达到6亿。城市人口不断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印度政府于2015年6月发起了“智慧城市使命”(Smart Cities Mission),计划在五年内(到2020年)创建100个“智慧城市”。
这项计划要求足够的基础设施支持,强大的信息技术连接和数字化产品,以此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达到疏缓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的目的。
▲印度智慧城市建设中。资料图
印度“智慧城市”的宏伟计划
目前,印度政府已经完成100个智慧经济中心城市的选址工作,那么这100个城市是如何挑选的呢?印度根据多阶段竞争模式,以参加“印度智慧城市挑战赛”的名义进行挑选。
甄选过程包括三个独立专家组对每个城市提交的智慧城市提案进行广泛审查,每个城市提案都包含两部分,一方面是城市居民区重建、基础设施改造等区域发展部分,另一方面是城市发展的具体技术项目部分,例如:交通管理的智慧解决方案等等。
据住房和土地权利网络(HLRN)的调查,专家组要求提案区域发展部分具有“充足的供水;电力的保证;卫生保障;高效的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经济适用房;强大的信息技术连接和数字化;新能源的利用等”内容,具体项目技术部分要求具有先进技术和前景较好的项目,例如:印度要求提案中,说明如何通过太阳能保证该城市10%的电力供应。
因此,一些城市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智慧城市”名额,高价聘用毕马威、麦肯锡、德勤和仲量联行地产顾问公司等咨询公司,制定高级的技术解决方案,来装扮提案的技术项目部分,例如:入选城市之一的布巴内斯瓦尔在提案中就提出“太阳能城市计划”,通过太阳能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估计2020年这项计划将占该市能源的11%,但是并没有提及该项目如何进行具体实施。
▲2018年印度智慧城市展及高峰会。资料图
项目进程过于缓慢,远远低于预期
印度中央政府为入选城市各提供5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亿元)的财政支持,地方各邦政府也需作出相应的贡献,通过吸引投资或征收费用来筹集资金。据说,世界银行已经为首批20个城市划拨了5亿美元资金,亚洲开发银行(ADB)预计紧跟10亿美元,但是这些资金大部分只分配至低于百分之三的城市范围。
此外,市民也反对征收相应的服务费用,地方政府无法筹集足够资金,导致许多工程建设停滞不前。
2018,印度“智慧城市”计划施行时间就已经过半,确认的项目却只有5.2%的工程完工。据上议院联邦院住房与城市事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确定的2864个项目工程中,耗资约187。 2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9亿元)共计148个工程已完工;其余407个价值占投资总额约14%的工程已开始动工,大约72%的工程仍处于详细项目报告中的准备阶段。
印度政府筛选的智慧城市项目进度为什么如此缓慢?为什么这些项目需要高昂的成本却提前不知情呢?
这可能与当地政府选择项目时,更注重技术先进性,而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忽略了项目成本和项目实施可行性有关,提交了“漂亮”的提案,也掩盖了项目资金短缺、项目内容难以落实的一系列问题,进而误导印度政府的筛选。
▲2018年印度国际智能产业与智慧城市展览会。资料图
评判标准过于模糊,频频发生问题
印度智慧城市项目停滞不前,让人不得不怀疑政府筛选智慧城市评判标准是否合理。
从审查内容来看,评判标准不够具体,细节方面不够完善,只要求具有相应内容,具有相应的先进技术解决方案,但并不要求说明项目的具体实施内容,如何实现其提案的目标。
这使得城市的提案只提到某个项目,而忽略项目实施可行性,而政府在评判时由于也缺乏具体衡量指标,筛选过程比较模糊化,考虑因素过于狭窄,导致很多被选中的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出现较多的问题。
例如:被印度选中智慧城市的阿马拉瓦蒂,在提案中提到打造高科技的未来都市,动员住在市内的贫民离开,承诺在新住宅计划中他们将可拥有自己的住所,然而实际上,该市并未提及如何具体实施该计划内容。
而阿马拉瓦蒂在实施该项目过程中,采取通过无人机探查周围环境,若发现有新的贫民区出现,当局立即派遣人员将他们驱离。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导致印度人民极力反对智慧城市建设。
▲阿马拉瓦蒂获巨额资助。资料图
再譬如:政府要求每个城市提案都有“经济适用房”内容,达兰萨拉提案重点为经济适用房建设,将对“贫民窟”进行升级改造,重新安置,提供“负担得起的具有包容性”的住房,以确保2022年全面住房计划的实现。然而,提案中也没有说明城市穷人提供住房的具体计划。
但是,达兰萨拉在经济适用房建设过程中,并没有遵循正当程序进行拆迁,在还未解决安置住所问题的情况下,就进行盲目的拆迁修建。
据住房和土地权利网络(HLRN)的调查,达拉萨拉于2016年建设了212所住房,而在住房拆除却高达300所,近88个家庭将没有住房居住,这明显背离了达兰萨拉提案的“全面住房”目标,也违背了印度智慧城市使命的本质。
可见,印度政府筛选智慧城市评判标准的确需要进一步改进,应该更加细化其评判标准,例如,将资金问题,实施采取具体措施等细节问题都应该作为其衡量因素,而且还要加强对智慧城市项目实施的监督,将实施过程的优劣也作为重要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印度智慧城市计划的使命。
印度在智慧城市建设探索的路上,绝不只是一张宏伟蓝图,也绝不是凭借提案的质量,而是要符合当地实际发展情况,采取切实可行地方案,进行有针对性、具体性的城市“智慧”改造。
□王春蕊(智慧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闫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