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大教授范从来:长三角空间经济相关性远高于京津冀、粤港澳
摘要:用Morans I分析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区域空间经济的相关性,发现二十一世纪以来,长三角空间经济的相关性一直远高于京津冀和粤港澳,截至2018年,长三角城市间空间相关性指数是京津冀的5.2倍。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长三角三省一市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研讨会上,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范从来教授作了《协同行使人大的法定职权、保障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
“保障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长三角地区各级人大、政府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范从来认为,从区域空间上讲,长三角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带,对长江经济带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同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交相辉映,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新布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范从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间合作需求不断增加。1982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成立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的通知》,上海、浙江、江苏以及国家相关部委共同组建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要任务是制订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协调地区和部门间关系,这是我国第一次“自上而下”的一体化战略。
上世纪90年代,基于长三角发展内在需求,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以城市间合作先行为主题,从第一次召开14个城市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到2018年召开34个城市的长三角协调会第18次市长联席会议,地方城市间“自下而上”一体化探索逐步推进,长三角城市间建立起合作关系,为第二次“自上而下”的国家行动提供了基础。
在范从来看来,长三角地区已经具备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原因有二。
首先,长三角空间经济高度相关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基础。
“分析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判断区域间经济发展是否具有相关性。”范从来说,在空间经济学中,莫兰指数法(Moran's I)在检验空间相关性中运用最为普遍。用Moran's I分析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区域空间经济的相关性,发现二十一世纪以来,长三角空间经济的相关性一直远高于京津冀和粤港澳,截至2018年,长三角城市间空间相关性指数是京津冀的5.2倍。长三角空间经济的高度相关,表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有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对于京津冀和粤港澳,最有可能通过自身的关联效应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一极三区一高地”。
根据相关数据发现,长三角区域空间相关性在2008年之前上升,2008年至2013年回落,2014年再次上升,这表明长三角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其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以及地区经济之间的关系均发生了变动。在他看来,曾作为贸易中心的上海,正在向投资和金融中心转变,过去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两省为辅助形成的“前店后厂”式区域经济联系方式已经不适合新格局,长三角欲成为在全球有竞争力的城市群,重构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将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其次,长三角区域北扩(苏北)西拓(安徽)是中国区域经济变革的标志。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长三角的范围认定在江苏的苏南、浙江省和上海市,并不包括江苏的苏北以及安徽。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范围内”,可以说,长三角一体化的区域范围正式北扩(苏北)西拓(安徽)。
“根据相关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资本积聚能量逐步由东部向中部地区拓展,2012年起中部地区成为资本净流入地区,地处长三角西部的安徽逐渐成为资本能量的热点地区,在市场力量作用下有望成为长三角新增长动力。”范从来认为,苏北作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是连接“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是中国从沿海线格局向T型和Π型实现中国大纵深全面发展的交汇点,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长三角北扩西拓是市场力量和政府战略的共同结果,是发展的内在要求。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应该加强人大的保障功能。”范从来认为,在我国现行分税制制度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而地方政府承担的支出责任却明显上升,财权与事权之间有一定的矛盾。而我国现行的行政考核体系使得同时处于政治和经济双重竞争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
“不可否认,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调动了地方政府加强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招商引资,改善营商环境,实现了长三角地区的高速增长,但基于行政区域划分的竞争,也形成了地方分割、地方保护。”范从来认为,地方政府通过设置要素流动壁垒,分割市场,使得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能在本地生存下去,但违反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显然不符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的“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取向。为解决地方竞争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一体化共同发展,“三省一市”人大间应加强协作联动、强化法定职权协同行使,共同服务保障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他还建议,打造宁马滁跨行政区域深度融合发展第二示范区。根据《规划纲要》要求,在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江苏安徽两省亦可借鉴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模式,在苏皖交界的宁马滁区域打造宁马滁深度融合发展第二示范区,并加强南京与芜湖、宣城、蚌埠深入合作,探索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借助示范区这个主体,地方人大间开展同步执法检查、视察调研、专项监督、跨区域调研等工作,探索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实行联络员制度、完善信息共享渠道等符合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实现长三角跨省整合,这对于解决行政壁垒造成的地方竞争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
题图来源:邵竞设计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