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脱贫攻坚·一线故事:拉面新生代的骄傲与自豪
一碗面,在四千年前破土而出。
一碗面,从三十年前开拓前行。
一碗面,于三十年后遍地开花。
20世纪80年代,为了摆脱贫困,海东河湟谷地的农民率先走出家门,开始在全国各地开拉面店。
如今,海东拉面人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开办经营拉面店2.8万余家,品牌门店687家,从业人员达到17.3万人,经营性收入超百亿元,实现纯利润和工资性收入累积超40亿元,已成海东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成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老一辈的拉面人带着晚辈创出一片天地,新生代的拉面人正在为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锐意进取,他们统一的思想是:再也不过穷日子!不论是否从事拉面业,他们都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上升。特别是正值盛年的拉面新生代,秉承了拉面人敢拼、能闯、不怕苦的精神,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不断创造丰富精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长辈的骄傲,长辈是他们的自豪。
走出家乡创出品牌
20多年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上科哇村的马麦四都作为家中长子,带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只身一人外出务工。他看到不少乡亲因外出开拉面店赚了钱,便怀着憧憬外出闯荡。
他首先到了上海,在亲朋的帮助下到一家拉面店当跑堂学技术,“当时最大的想法就是开家属于自己的店”。所以,不论工作多辛苦,他有空时都会去考察市场,到各家“取经”,在地铺上睡不着时,就琢磨其中的奥妙。
2002年,马麦四都来到杭州筹备他的第一家店,“当时听同行说,杭州还没有一家我们撒拉人的拉面店,我觉得是个机会。”来到杭州后,他骑着一辆自行车在全城寻找店址,选在当时的汽车东站开了店,挂的是“兰州牛肉拉面”的招牌,除了拉面还卖烤羊肉串。靠着他的勤奋,这家当时投入1.5万元的店,在开业一年多后以6万元转出。
很多人都认为马麦四都赚了钱,可是在他看来,这只是他事业的第一个台阶。“从离开家乡时,我就有与拉面前辈们不同的想法——不光是要开店挣钱,还要让外地人记住我们青海人的拉面。”尽管那时候“兰州牛肉拉面”全国闻名,然而很多店都是青海人开的,很多人甚至都分不清兰州和青海。可由于青海人开的拉面店规模都不大,为生存计,不少人觉得用“兰州拉面”的牌子保险。
马麦四都却想闯闯。2005年,他在杭州开起了名为“青拉”的拉面店,专注销售拉面。他让店员们向顾客介绍,店里卖的是青海拉面,从老板到员工都是清一色的青海人。“我告诉顾客青海拉面更好吃,我卖的就是青海拉面。”
因为货真价实、味美周到,“青拉”逐步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马麦四都的店也开了5家。事业有成的他不懈学习,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经营之道。如今,他的每家店都用同样的原材料,调料包按照各店的规模配送,加入相应配比的汤中熬煮,确保味道的统一性。每家店的装修风格、员工服装也都如出一辙,强化了品牌的辨识度。
此后,杭州人便记住了青海的拉面店。
事业发达回乡深耕
“不论离开多远、多久,家乡都是我心里最深的牵挂”,36岁的韩海明在80后拉面人当中是位佼佼者。19岁跟随叔叔到上海闯荡,20岁开第一家店,如今在桂林有10家店,他的学徒都当了老板,他又回乡开店、搞养殖,建设产业链,还计划发展旅游业……他的事业,一口气都说不完。然而不论是已形成规模的、正在布局的、还是筹划之中的,他都想着带动乡亲们都富起来。
来到韩海明在化隆的拉面体验店,门前巨大的筷子和碗中拉面的塑像格外醒目。而老板本人却很清瘦,一双灵动的大眼睛,看上去非常精干。
刚到十一时他就来到厨房,看看午饭时要用的肉是不是煮好,一应菜品和用料是否到位,指挥店员把所有餐具桌椅摆好,再次清扫地面。“店刚开几个月,所有员工都是新人,所以还是要亲自来张罗,等他们学会了,我选个店长,就可以放开了。”韩海明说,开这家店主要是为了培养新人,为有意从事拉面业的化隆人搭建一个实训的平台。店里有两位“带薪在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位跑堂、一位面匠,每月工资在4000元上下,还有绩效奖金。
从跑堂、面匠、店长、老板的发展路径,是大多数拉面从业人员的成长之路。而今,这条道路在政府的护航下,让更多贫困群众依靠拉面而致富。化隆回族自治县就业服务局副局长马兆介绍,化隆县利用该县10万人在省外开办1.5万家拉面店的优势,创新模式,派务工人员赴无锡、苏州、上海、厦门等省外拉面馆实训。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实施3918人(次),实现工资性收入1亿元以上(人均年工资达4万元以上),累计带动2400户9000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韩海明9年前在桂林旅游景区开了拉面店,因为到此旅游的伊斯兰国家客人提供放心的清真饮食而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目前,他规模最大的一家店就在漓江景区,面积400平方米,选址得到了桂林市旅游部门的支持,让他有了发展“拉面+旅游”的想法。“我们80后拉面人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要突破事业瓶颈,我在想除了让乡亲们从打工到当老板赚到钱,还可以怎么发展。”现在他店里用的肉和部分调料都是化隆饲养和直供的,相当于有了自己的产业链。而在桂林多年与旅游业结缘深厚的他,也有了把拉面体验与旅游结合的想法,让不少拉面从业者受到启迪——拉面业的发展可以是多元的,拉面人的未来也是多彩的。
笃定而行精彩可期
青海拉面人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持续进取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下一代。
“我的父母都是拉面人,我也是!即便不再从事拉面业,我也会记着这个身份,如果让我说拉面给我们生活最大的作用,我认为是——治穷根。”今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的于晓艳如此评价拉面,和她聊天,你会被她的博学和自信打动。
当年,于向阳夫妇带着她们兄妹俩在河北唐山开店,“两个孩子学习都好,为了让他们在河北读书,我们夫妇俩一直坚持在那开店,生意平平也不在乎,总要让他们的未来比我们强。”事实上,像于向阳这样的拉面人很多,他们走出家乡看到了自己和城市的差距,都希望通过奋斗,让后代过更高水平的生活。
而在这个家里,夫妇俩对女儿的期望更高,尤其是母亲马海拜,“我们村里的女人以前一辈子都在家里忙活,现在我们走了出来,能给孩子创造条件,就要下苦让她活得更有成就。”晓艳不负众望,从小学就一直是第一名,而且不论她在哪上学,父母都到她所在的地方开店。
化隆县教育局高考招生办公室主任完玛说:“自当地人外出开拉面店以来,化隆的高考参加人数、升学率和高分考生显著增加,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都是拉面人的子女,尤其是女考生的考分一直名列前茅。”2016年—2018年,在化隆县参加高考的拉面从业人员子女总人数298人,2018年的高考上线率达98.9%,如果没有拉面的驱动,很难想象会有这样的成绩。
拉面人,用行动将“穷”思维连根拔起,从根本上扶起“志”和“智”,在前进路上用奋斗书写着新的骄傲与自豪。(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