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峰村如何能提前一年“摘帽”?整村帮扶的“善港思路”
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一年多以前,贵州省沿河县高峰村是贵州省典型的贫困村,村内道路遍布着各种动物粪便,村容村貌堪忧;一年后的今天,原计划2020年才能脱贫摘帽的高峰村,预计在今年年底就将提前脱贫摘帽。
帮助高峰村华丽蜕变、“斩穷根”的,正是驻扎在高峰村的一支以青年人为主的精准脱贫驻村工作队。2018年3月,在全国东西部协作“携手奔小康”大背景下,江苏省张家港市善港村与贵州省沿河县高峰村结对子,率先探索村村结对的“整村帮扶”新模式,派出精准脱贫工作队从党的建设、文化建设、乡村治理、产业致富四个方面开展全方位立体式驻村帮扶,探索出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善港思路”,也就是“整村帮扶体系”。
10月14日上午,作为张家港市善港村赴贵州省高峰村的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书记, 25岁的王斌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采访,向记者讲述起了善港村与高峰村“整村帮扶”的精彩故事。
真心帮扶先从帮着扫地与播种做起
路上全是牲畜粪便,穿着运动鞋的王斌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脚……这是王斌初到高峰村时的场景。
今年刚刚25岁的王斌,近一年多来一直和驻村工作队的其他队员们一起,奋战在高峰村精准脱贫一线。“我们希望善港村的脱贫致富经验能够帮助到高峰村,让高峰村的村民们也能过上好日子。”王斌说。
村强、民富、景美、风正、人和,每家每户都住着两层别墅,人均年收入在3.5万元以上,这就是江苏省有名的善港村。
2018年,包括王斌在内的15名驻村工作队员来到了高峰村,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帮助。其实,从2009年开始,善港村已陆续帮扶5个村子,高峰村是他们帮扶的第六个村子。
驻村之初,驻村工作队的工作开展得并不是很顺利。为了打开村民的“心门”,让村民积极加入到脱贫工作中,驻村工作队员们可是花了不少心思。
留守儿童放学不肯做作业、到处乱跑,驻村工作队员就开办暑期作业班、周末作业班,让孩子们有地方去、有大人教;村民想看一次露天电影,驻村工作队员就每周一次扛着电影器材往返山路3小时;为了帮村民抢抓播种时机,驻村工作队员连续工作17个小时,打着手电到凌晨完成2万株草莓苗的移栽;村民对打扫街道积极性不高,驻村工作队队员拿起扫把亲自上阵帮助村民打扫……时间久了,村民们明白了,驻村工作队是真心来帮大伙儿脱贫致富的。
青春接力扶贫惠民项目在高峰落地生根
帮扶的第一步是要摸清高峰村的“家底儿”,然后因地制宜的制定高峰村的脱贫路。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在高峰的层峦叠嶂中穿梭,走家入户,摸清了高峰村147户56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0户194人的基本情况,《民情日记》《驻村日志》写满了几十本。
王斌介绍,善港村选派驻村的青年农技员从建立一块方方正正的实验田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破土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帮助高峰村形成了“一水两园三业”发展规划,开辟了水果、蔬菜、养殖、茶叶等多期工程,打破了高峰几十年的农业发展瓶颈。
同时,驻村工作队持续输送青年农业人才40余人次,用汗水见证了高峰产业扶贫的起步和腾飞之路。青年队员还站在了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善港)基地培训班的讲台上,向学员讲授先进农业技术。
青年扶贫队员来来去去,一批批高端扶贫项目在高峰落地,一个个精准惠民项目在高峰生根。
王斌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工作队已派出10批次150人次队员赴高峰村参与村村扶贫,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队员有70人。“我们中有的刚走出校门,有的初为人父、孩子刚刚满月,青年队员张旅城的背上一夜之间出满了疹子,90后队员张青龙的脚踝被蚊虫咬得流脓,感染发高烧后连夜送到沿河县医院打点滴。”
“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熄灯都已过凌晨12点。”王斌说。
扶贫工作队不是一批人,而是一批又一批的接力奋斗。
提前摘帽“整村帮扶”的“善港思路”
通过驻村工作队在高峰村的不懈努力奋斗,目前,“整村帮扶”的“善港思路”已在高峰村初见成效。
王斌说,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根本,以加强文化建设为抓手,以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为依托,以促进富民增收为保障,探索建立了“整村帮扶体系”,让高峰村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最终的目标和理想是让高峰村精准脱贫案例成为“活”的教科书,推动精准扶贫“整村帮扶”的“善港思路”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为推动全国精准扶贫工作贡献善港力量和智慧。
今年9月12日,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江苏省人民政府省长吴政隆、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谌贻琴专门到善港村考察精准扶贫“整村帮扶”工作。
在一批又一批青年队员的接力奋斗下,原计划2020年才能脱贫摘帽的高峰村,预计在今年2019年底就能提前脱贫摘帽。
新京报记者曹晶瑞编辑唐峥
校对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