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将被谁摘得?悬念明日揭晓
2019年诺贝尔奖正在公布中,最后一个奖项经济学奖即将于明日(10月14日)揭晓。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能由谁摘得?他们的研究领域是什么?新京报带你梳理诺奖热门人选。
2019年诺贝尔奖正在公布中,最后一个奖项经济学奖即将于明日(10月14日)揭晓。作为诺奖中最年轻的奖项,经济学奖自1969年开始颁发,至2018年,已经颁发50次,共计81人获奖。
尽管诺贝尔奖并不公布候选人,但坊间各类机构往往热衷于进行预测,学界也有一些呼声较高的经济学家人选。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可能由谁摘得?他们的研究领域是什么?新京报带你梳理诺奖热门人选。
“诺贝尔奖风向标”引文桂冠奖:今年4人获奖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自2002年起开始颁布“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被称之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科睿唯安也是唯一使用量化方式来分析诺奖得主的机构,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上的论文和引文数据,遴选诺贝尔奖奖项所涉及的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及经济学领域中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迄今为止,已有50位“引文桂冠奖”得主获得诺贝尔奖。
今年9月,科睿唯安公布2019年度“引文桂冠奖”,共19位获奖者,其中经济学领域共3组、4人:新墨西哥州圣达菲市圣达菲研究所外聘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W.Brian Arthur,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系荣誉教授Søren Johansen和Katarina Juselius,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系教授Ariel Rubinstein。
其中,W.Brian Arthur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对经济系统中收益增加(或网络效应)的后果的探索研究。他描述了小事件和正反馈循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将经济锁定在几个参与者中的某一个主导之下的机制。Arthur还将复杂性研究的新科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用于展示当一个经济体的参与者面临不确定性问题和不断变化的系统,无法以完全理性的方式行动时,该经济体是如何运作的。
Søren Johansen和Katarina Juselius二人为计量经济学和协整分析做出了贡献。他们开发了协整VAR(向量自回归)方法,该方法为研究经济时间序列数据的短期和长期效应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框架,有助于经济学家在分析中避免证实偏差。
Ariel Rubinstein的贡献则主要在对于形式理论经济模型的发展,特别是对有限理性模型的发展的贡献,包括他的议价模型,在经济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过,诺贝尔奖对于获奖者的理论提出时间或贡献做出时间并没有限制,因此,当年的“引文桂冠奖”并非对当年诺奖的预测,可能是一段长时间范围内的预测。例如,201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罗默(Paul M.Romer)和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分别是引文桂冠奖经济学奖2005年和2009年的得主。
“小诺贝尔经济学奖”克拉克奖:得主可能在晚年获诺奖
由美国经济协会颁布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克拉克奖于1947年设立,1947-2009年每两年评选一次(1953年未颁发),此后每年评选一次,截至2019年已经有41人获得此奖。克拉克奖得主一般会引起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的注意,过去克拉克奖得主中有不少后期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不过,克拉克奖仅颁发给美国学者,并且是40岁以下的中青年经济学家,因此对诺奖的预测有一定局限性,有一些早期获得克拉克奖的经济学家在晚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例如,1947年获得首届克拉克奖的保罗•萨缪尔森,于197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1951年获得克拉克奖的米尔顿•弗里德曼,25年后,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57年获得克拉克奖的肯尼思•阿罗,于197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还有劳伦斯•克莱因(1980年获诺奖)、詹姆斯•托宾(1981年获诺奖)、罗伯特•索洛(1987年获诺奖)、加里•贝克尔(1992年获诺奖)、保罗•克鲁格曼(2008年获诺奖)等人,也均是获得克拉克奖二十多年后,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假如按照平均二十年的时间间隔来看,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可能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克拉克奖得主中诞生。
其中,1999年的克拉克奖得主安德烈•施莱弗(Andrei Shleifer)曾被多次认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热门候选人之一。安德烈•施莱弗是行为金融学的杰出代表,奠定了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和转型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其在金融市场方面的研究挑战了有效市场假说,基于噪声交易者的存在和有限套利模型对其进行了解释。
2001年的克拉克奖得主马修•拉宾(Matthew Rabin)也曾被认为是诺奖的潜在候选人。其对行为经济学基础理论作出了较大贡献,将人类行为心理学纳入经济模型,有影响力的研究包括期望效用理论、社会偏好及其相关问题、选择与拖延研究等。
另外,潜在诺奖候选人还包括:1989年获得克拉克奖的戴维•克雷普斯(David M.Kreps),主要研究博弈论;1997年克拉克奖得主凯文•墨菲(Kevin M.Murphy),主要研究收入不平等。
还有哪些常年“陪跑者”?
除了常规的机构给出的预测之外,还有一些常年呼声都很高的经济学家。例如,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罗伯特•巴罗(Robert J.Barro),在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货币理论与政策等领域都做出了贡献,其最为著名的研究是关于“李嘉图等价定理”,以证明财政政策的无效性,引起了大量后续研究。
还有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阿维纳什•迪克西特(Avinnash K.Dixit),研究领域为数量经济学。其理论贡献主要是对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提出了著名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D-S”模型)。
另一名热门候选人是以色列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埃尔赫南•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是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奠基者。在其成名之作《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中,赫尔普曼提出了融合完全竞争下的传统贸易理论和不完全竞争下的新贸易理论的新体系,被认为是新贸易理论的里程碑作品。
诺贝尔奖一直较难预测,既有呼声较高的经济学家一直未能获奖的情况,也曾出现过结果出乎公众意料的情况。事实上,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保罗•罗默(Paul M.Romer),也被称作是诺奖多年“陪跑者”,还曾于2016年出现乌龙事件,被纽约大学商学院“提前宣布”获奖。罗默提出了著名的“内生增长理论”,曾多年被列入呼声最高的诺奖候选人,最终在2018年摘下诺奖桂冠。
新京报记者顾志娟编辑任婉晴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