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坝区赋能
多彩贵州,丰硕金秋。
随着农村产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在一个个坝区,蔬菜、辣椒、食用菌、韭黄等优质农产品装车上路,通过快捷交通体系出山闯海。
都匀蔬菜直销粤港澳,赫章香葱涌进长三角,威宁“三白”蔬菜出口东南亚……众多特色农产品依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走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产业之路奔向广阔市场,变成真金白银。
产业兴,百姓笑。得益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赋能,一个个散布在山间的坝子,像一个个聚宝盆,正涌出滚滚财源——
龙头引领,以销定产有方向
10月8日,秋日暖阳照耀在长顺县代化镇1000余亩打傍蔬菜基地,村民们忙着采摘蔬菜、搬运装箱。
村民伍永学与妻子一道,在蔬菜基地当起了“家门口的新农民”,学种植技术、学农作物管护知识,边参加培训边干活,每月务工收入有4000多元。
2016年,省委、省政府把代化镇列入全省极贫乡镇,一名省领导定点帮扶,由贵阳市承担具体帮扶任务。为了让这片地肥水足、土地平坦的坝子生财进宝,贵阳市引进并重点扶持实施农业高科技项目,由贵阳市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代建代管,宏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管理。
经过3年多努力,通过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蔬菜基地的蔬果目前已远销北京、上海、西安、成都等地。基地负责人李华介绍,公司生产的精品蔬菜水果,成为高级酒店做沙拉的优质配料,价格是普通蔬菜水果的10多倍。
山旮旯里能种出高端蔬果,还得益于科技支撑。公司引进了龙头企业凡谷归真(北京)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对产品进行培育和种植,还聘请了四川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校毕业的大学生进行指导,为当地培训技术人才30多人。
目前,该基地每天外销蔬果2至3万公斤,带动附近打傍、大塘等14个村民组413户1858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56户679人,每年支出务工人员工资300余万元。
“像代化镇蔬菜基地一样对接大市场,贵州农民选择‘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是必然趋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负责人李华红说,龙头企业具有打通市场的优势,熟悉市场需求、信息、价格,开拓市场渠道能力强,是贵州农业发展打破封闭状态的关键一环。
正因如此,贵州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开放的胸怀、优质的服务,广泛吸引全国各地“农字号”企业进驻贵州淘金。同时,众多外出能人也纷纷返乡创业,合力推动农业产业全面升级。
村社一体,农民利益有保障
要实现产业大发展,必须调动集体力量共同参与;要打破以往“户自为战”的传统发展模式,必须推广现代化的组织方式。
村党支部与合作社,通过村社合一、村企合一等模式结合在一起,在产业发展中大显身手。
2016年开始,普定县探索“一村一公司”农村发展模式,成立了普润实业有限公司,并设立乡镇公司,每个村建立分公司,构建县乡村三级公司运营机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村企合一”的农村发展新路子。
在“村企合一”发展模式下,人们挖掉分割土地的田坎,将破碎的田地连成一片,从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迈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激活了农村土地及劳动力资源,盘活了资金要素,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如今,通过“一村一公司”组织形式,普定韭黄产业大发展与农户致富小目标紧紧结合,遍地开花的产业与优美和谐的环境相映生辉,人们齐心协力筑梦小康,走出了一条新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为给蛋鸡产业重新赋能,镇远县蕉溪镇蕉溪蛋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瞄准鸡蛋深加工产业,成立了生态农业扶贫旅游食品有限公司,并请来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开发研制出原汁蛋、双黄蛋、童子蛋、添喜蛋、叶黄素蛋、钠米富硒蛋及蛋制品等系列产品。
为解决村民“不懂行情、没技术、没销路”的问题,乌当区罗庄村引入铁皮石斛种植经验丰富的露宇影辉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企业建设基地、发展种植、销售产品,村合作社负责林地流转、村民入股、技术培训、基地用工等事宜,2018年实现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为鼓励村民抱团取暖、实现自身“造血”发展,六枝特区沙地村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引进有技术的企业和种植大户,手把手带领村民发展种植,增强了村民们的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利益共享,产业发展有后劲
大量生动的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不仅是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相互适应的体现,也是化解贵州“三农”难题的“金钥匙”,更是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的有力推动下,全省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火如荼——
黔南州新引进产业基础好、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20家,培育农民合作社联社30家,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0家;
黔西南州聚焦坝区开展主导产业招商,全州已引进91家企业、268家合作社入驻坝区;
铜仁市碧江区着力构建坝区产业选择体系、主体培育体系、产业保障体系、产品营销体系、利益联结体系“五大体系”,深入推进坝区农业提质增效。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的有力推动下,全省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喜人——
威宁自治县从今年6月开始实施易地产业扶贫,通过在坝区打造见效快的6.5万亩蔬菜基地,基地由县农投公司牵头,分别与开心农业、金丰公司和同心弘盛公司组建SPV公司管理运营。每年收益扣除成本,利润的55%分给贫困户。由各乡镇组织贫困群众到基地务工,并专门派出一名干部进行管理服务,务工群众集中居住统一劳动,包吃包住80元一天,做满一个月每天奖励20元。目前,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我在这个蔬菜基地务工,一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海拉镇草原村55岁的农家汉子袁才学高兴地说。
在大方县兴隆乡狮子村,从广州回乡的村民张天荣创办了贵州张氏云贵蔬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基地每天有30吨蔬菜直供公司在广州、虎门的销售档口。”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该公司辐射带动周边种植发展蔬菜12000多亩,带动上千人增收致富。
一夜东风满树花。贵州大地上的500亩连片以上坝区,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不断搭建和完善。这一契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正以抱团出击、利益共享的崭新方式,迸发出强大的生产力,让贵州特色农产品正以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态势,闯荡全国乃至海外大市场,如猛虎下山风行天下。(记者邓钺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