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量级专家,执行任务期间去世
魏锺铨曾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是中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遥感卫星一号的总设计师。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号消息,我国著名卫星专家,我国静止气象卫星、雷达遥感卫星的开拓者魏锺铨同志,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任务期间,于10月3日20时58分,溘然长逝,享年81岁。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魏锺铨曾参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是中国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遥感卫星一号的总设计师。
魏锺铨1937年11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54年考入复旦大学,1958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电子所。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于1959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65年,他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
1969年,他调入上海华银机器厂(八院509所前身),历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卫星总设计师等。1993年担任八院科技委副主任,先后担任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遥感卫星一号总设计师。2004年任新型遥感卫星工程总师。
1990年,魏锺铨担任我国863计划信息获取技术专家组成员、副组长,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获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2006年,他曾担任过总设计师的风云二号卫星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遥感卫星一号荣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因为在我国卫星事业上功绩卓越,2007年魏锺铨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据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官网介绍,魏锺铨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出色,小学五年级时跳了一级,直接进入上海南洋中学读书,1954年考入复旦大学数学系。1958年5月,毛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那时,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纷纷响应,当时读大四的魏锺铨也投入了研究工作。
1958年,魏锺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年仅21岁时,他的研究成果就得到了前苏联专家的赞赏,并于1959年被中科院推选参加全国群英会。当时参加这次盛会的全国科技界代表共有20人,他是其中最年轻的。
此后,他提出了用数字计算机实现相关接收器的方案,并于1964年研制成功专用数字计算机,为提高中国微弱信号检测能力作出重要贡献。为此,1964年魏锺铨被评为中科院先进工作者,同年被推选为共青团全国第九次代表大会代表和大会主席团成员。
1965年1月,中国决定自主研制卫星,中科院于1965年3月召开了第一次专题会议,魏锺铨被确定协助陈芳允负责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地面观测系统方案论证的人选,并参加我国卫星地面测控系统的创建工作。
1977年起,中国开始研制风云系列气象卫星,1982年,魏锺铨投入风云二号的研制中。卫星立项后,他担任该卫星研制的总设计师。1997年6月12日,风云二号发射成功,填补了中国静止气象卫星研制领域的空白。该卫星得到了高度评价,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62岁高龄时,魏锺铨又担任了遥感卫星一号的总设计师。2006年4月27日,历经7年研制,遥感卫星一号成功发射并稳定在轨运行,填补了国内遥感领域的空白,是中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全天候、全天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遥感卫星,是多项新技术的集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遥感卫星一号及时提供了第一张有效图像。通过图像,救援指挥人员可以分析判断出灾区房屋损毁、山体滑坡,以及唐家山堰塞湖等湖泊淤塞变化受灾情况,以供抢险救灾人员决策参考。
据《中国航天报》报道,魏锺铨为人谦和,工作中很少追问别人听懂了没有,而是非常谦和地说:“刚才我讲清楚了吗?”在他的带领下,培养了一批技术上的带头人、型号上的领军人。
在病床前的生命中最后几天,他床头的一张纸上还密密麻麻写满了日程规划。即使在病床上,魏锺铨依然时刻想着工作,精神稍微好时,他会询问陪护的科研人员张明广,“眼镜带来了吗?雷达专业书带来了吗?”
生活中,魏锺铨还像年轻人一样使用微信、爱好摄影、请队员吃肯德基。他还是个铁杆京剧票友,和大学京剧团里的老同学每年聚会交流,日常还喜欢看高阳、金庸的历史人物传记和武侠小说。
资料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官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亚南